于欣伟:新时代教育创新的破局者还是跨界转型的实践家?

于欣伟:新时代教育创新的破局者还是跨界转型的实践家?

翻开2024年夏季的《教育家》特刊,”于欣伟”这个名字在科技与教育融合专题中频频出现。这位兼具学者基因与企业家魄力的跨界人物,最近因”XR+AI职业教育系统”的全球首发再度成为焦点。作为广州大学原副校长、民革广州市委会主委,他在智能教育装备领域的开拓实践,正引发”高校学者能否重塑产业格局”的热议。

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在体制壁垒中凿开突破口

于欣伟的职业轨迹始终围绕着教育创新展开。2024年3月,他主导的”产教融合区块链平台”获得教育部首批试点,这个将企业研发需求与高校科研资源精准对接的系统,正在破解校企合作的”剃头挑子一头热”难题。在最近的中国教育装备展上,广钢智能教育团队展示的元宇宙实训舱,让学生得以在虚拟电站中进行高危操作训练,这种将XR技术与职教改革深度融合的模式,正是于欣伟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的具象化呈现。

与传统教育专家不同,于欣伟的创新路径更强调资源整合的乘法效应。他推动建立的”粤港澳智能教育装备创新联盟”,半年内就汇集了37家企业和12所高校,这种平台化运营思维在学术界实属少见。值得注意的是,联盟首个成果——AI备课系统的市场反响远超预期,已在全国300所中小学落地应用,这或许预示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方向。

科技赋能的跨界者: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惊险跳跃

2024年Q2财报显示,广钢智能教育的营收同比增长240%,这个成立于新冠疫情期间的创新型子公司,已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典范样本。作为学术带头人,于欣伟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他主导开发的”教育装备可信度评价体系”已被纳入国家标准草案,这在国内尚属首例。在最近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他们展示的教具智能质检系统,将传统抽检效率提升了47倍。

跨界整合能力是于欣伟的核心竞争力。他提出的”教育装备双轮驱动模型”,既强调基础研究的深度,又注重市场转化的速度。以正在建设的智能教育装备检测中心为例,这个总投资3.6亿元的项目,创新性地引入了半导体行业的晶圆检测技术,使得教育硬件品控达到消费电子级标准。这种技术移植的战略眼光,让专业投资机构给出了”颠覆传统教装行业”的高度评价。

社会公益的践行者:在价值链条中注入温度

翻开于欣伟的履职记录,”教育扶贫”始终是浓墨重彩的篇章。他发起的”智能教室下乡”项目,三年间已为73个贫困县建成XR教学点。与常规扶贫不同,这些教学点配备了自主研发的离线AI备课系统,即便在无网络环境下也能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最新数据显示,项目学校学生的STEM课程参与率提升了200%,这种改变远比硬件捐助更具长远价值。

更具创新性的是”教育公益区块链”平台的建设。这个将捐赠、执行、反馈全流程上链的系统,解决了公益透明度的痛点。在最近的郑州洪灾中,该平台12小时内就完成了200间智能教室的重建捐助,全程可追溯的特性使其获得民政部创新案例奖。这种将技术思维融入社会服务的做法,展现出学者型企业家特有的社会责任感。

数字生态的创新者:重构教育装备产业图谱

于欣伟最近提出的”教育元宇宙6层架构”,正在引发行业深度讨论。这个包含物理层、数据层、交互层的理论模型,首次系统规划了虚实融合教育的实施路径。在配套落地的”元教培”平台上,教师可以快速生成三维教案,这种创作效率的跃升,正在改变传统教育内容生产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内置的版权存证功能,为教育资源确权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在硬件生态构建方面,广钢智能推出的开放式教具开发平台,半年内吸引了800多个创客团队入驻。这种生态化打法打破了教育装备行业封闭的供应链体系,类似智能手机行业的安卓生态正在教育领域萌芽。最新发布的开发者激励计划,更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这或许将催生教育科技领域的新物种。

争议中的实干家:掌声与质疑并存的改革路

面对”学者经商”的质疑,于欣伟在最近的粤港澳教育创新论坛上回应:”科研成果不能永远锁在保险柜里”。他主导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使研发团队最高可获得70%的转化收益,这种激励机制已催生6家学科型公司。但国有资产管理边界的讨论,仍在学术界持续发酵。

更具争议的是教育数据安全问题。广钢智能打造的省级教育大数据中心,虽然通过了等保三级认证,但数据资产权属问题仍悬而未决。不过,其创新的”数据可用不可见”技术架构,已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于欣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谨慎的激进派”改革哲学。

问答环节

问题1:于欣伟的教育创新理念与同行有何本质区别?
答:区别于单纯的技术应用派,他构建了”理论框架-技术标准-产业生态”的完整创新链条,将学术研究深度嵌入产业变革进程。

问题2:广钢智能教育的快速崛起有何秘诀?
答: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开放式创新平台+教育新基建政策红利,形成独特的”三轮驱动”发展模式。

问题3:教育元宇宙实践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答:硬件普及成本、教师数字素养断层、眩晕感优化技术瓶颈是当前三大制约因素,需跨学科协同攻关。

问题4:如何看待学者型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争议?
答:关键在于建立规范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事企分开、权责明确的管理架构化解利益冲突风险。

问题5:智能教育装备行业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答:将呈现”硬件服务化、软件智能化、数据资产化”三位一体发展态势,教育科技(EdTech)与产业科技(IndTech)加速融合。

当教育装备展上的VR消防演练系统吸引上万观众体验时,于欣伟却在与工程师讨论毫米波雷达的情绪识别精度。这种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特质,或许正是其能持续突破边界的关键。在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转折点上,”于欣伟现象”带给行业的不仅是产品革新,更是知识生产范式的深刻变革。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学术会议云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