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湖大学揭示”伟哥”抗肿瘤免疫新机制
西湖大学周挺团队发表研究,首次发现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俗称”伟哥”)通过恢复树突状细胞迁移能力增强抗肿瘤免疫。该研究阐明肿瘤微环境破坏树突状细胞cGMP合成致迁移受损的机制,西地那非可逆转此过程,并与抗PD-1疗法协同抑制肿瘤生长,为免疫疗法提供新方向。
来源:腾讯新闻
2.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通过牡蛎化石重建白垩纪气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团队利用碳酸盐团簇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青藏高原发现的1.3亿年前牡蛎化石开展研究,首次定量重建早白垩纪南半球中纬度海域温度。结果显示即便在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仍存在高达15.9℃的季节温差,颠覆”无季节波动”传统认知。
来源:腾讯新闻
3.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部署”卡脖子”技术攻关战略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会主任杨卫院士表示,学部通过专题性咨询与应急响应机制,系统性破解”原理到技术转化”瓶颈。近年完成的川藏铁路岩体工程、水能资源开发等咨询成果已直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决策。
来源:《中国科学报》
4. 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突破单频激光技术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张天舒团队实现1064纳米连续单频激光输出及频率锁定控制,基于四镜环形腔与碘分子锁频技术攻克稳定性难题。该技术可应用于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设备。
来源:网易新闻
5. 云南蝙蝠肾脏发现新型亨尼帕病毒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联合研究团队在蝙蝠肾脏样本中检出两种与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密切相关的新型亨尼帕病毒,同时发现20种新型微生物。该病毒存在于人类聚居区果蝠体内,可能通过污染水果传播。
来源:生物通
6. 复旦大学推进”X+AI”双学位专业融合
复旦大学2025年招生中理科、医学及交叉学科比例增至20%,传统文科调至20%,同时设立5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其中41个为”X+AI”融合方向。该校采用”课程去重、学分优化”策略,推动学科深度交叉。
来源:腾讯新闻
7. 北京科技大学13个微专业正式招生
北京科技大学首届微专业聚焦低空经济、智能芯片等前沿领域开放480个名额,采用”4-6门核心课+1年修读”模式。此类微专业成为学生低成本试错、获取跨学科能力的新路径。
来源:腾讯新闻
8. 西北工业大学”飞天二号”成功发射获科学数据
西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飞天二号”试验航天器发射成功,首次获取多项空间环境关键参数,为后续空天技术研究提供实测依据。
来源:综合新闻
9. 中科院百项科技成果入桂转化签约8875万元
中国科学院与广西联合举办”中科入桂,创启未来”活动,推动274项科技成果与当地产业对接,25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达8875万元,加速产学研融合。
来源:腾讯新闻
10. 中国农大设立全国首个宠物本科专业
中国农业大学新增宠物本科专业,2025年计划招生50人,聚焦宠物医疗、营养与行为管理,回应社会需求并填补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空白。
来源:综合新闻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