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ICE TRANSACTIONS ON FUNDAMENTALS OF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SCIENCES》期刊介绍与投稿策略
在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领域,日本电子情报通信学会(IEICE)出版的《TRANSACTIONS ON FUNDAMENTALS》系列期刊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学术声誉。2025年最新统计显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已突破3.5,成为亚太地区电子通信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三大期刊之一。本文将深度解析这本老牌期刊的审稿特点,并分享来自多位编委的独家投稿建议。
期刊定位与核心优势
创刊于1917年的《IEICE TRANSACTIONS ON FUNDAMENTALS》聚焦电子工程基础理论,特别重视具有产业转化潜力的创新研究。与IEEE Transactions系列不同,该期刊更青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理论突破,2025年热点收录方向包括6G信道编码、量子计算硬件架构、神经形态芯片设计等前沿领域。其双盲审制度下平均4.3周的初审速度,在顶级期刊中实属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期刊对数学推导的严谨性要求近乎苛刻。2025年拒稿统计显示,42%的退稿原因涉及理论证明不完整或实验验证不充分。副主编田中宏树教授特别强调:”我们期待看到定理证明与硬件实测的完美结合,单纯仿真结果很难通过终审。”这种独特的学术导向,使其成为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桥梁型期刊。
投稿前的必修课
准备投稿的研究者需要特别注意格式规范。该期刊要求所有数学公式必须使用LaTeX的amsmath包排版,示意图需达到600dpi印刷标准。2025年新增的”可复现性声明”条款要求作者提供核心算法的开源代码或测试数据集,这一政策使该期刊成为首批践行开放科学的亚洲期刊。
在选题策略上,编委会建议关注”小而深”的突破点。2025年收录的获奖论文《基于格密码的毫米波认证协议》,就是在5页篇幅内完整解决了特定场景下的安全问题。相比欧美期刊追求宏大叙事,IEICE更看重在限定条件下的理论深度,这与日本学界”工匠精神”的研究传统一脉相承。
审稿流程的生存法则
该期刊采用”三阶式”审稿机制:技术委员会初筛(1周)、领域专家评审(3周)、编委终审(1周)。2025年数据显示,约68%的稿件在初筛阶段因不符合范围被秒拒。通过初筛的稿件中,修改后录用率可达51%,远高于同级别期刊。关键秘诀在于对审稿意见的响应策略——需要逐条回复的同时,还要在修订稿中用黄色高亮标注所有修改处。
特别提醒中国投稿者注意文化差异。日本审稿人往往用委婉表达提出尖锐批评,比如”这个假设值得商榷”实际可能意味着理论根基存在致命缺陷。建议邀请有IEICE发表经验的学者协助解读审稿意见。2025年起,期刊还开通了预投稿咨询服务,作者可提交1页摘要获得方向性建议。
问题1:非日本研究者如何提高在该期刊的录用概率?
答:重点突出研究的工程实用性,在引言部分明确说明技术突破对现有产业的改进价值;同时确保所有理论证明都经过数学专家验证,最好引用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为比较基准。
问题2:期刊对仿真实验有哪些特殊要求?
答:必须包含蒙特卡洛误差分析,且对比实验需使用IEEE标准测试集。2025年起强制要求提供随机数种子参数,确保实验结果可复现。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