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全球传染病研究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INFECTIOUS DISEASES NOW》作为Elsevier旗下传染病学旗舰期刊,影响因子已突破8.7,成为病原体研究、疫苗开发和流行病防控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平台之一。本文将从期刊定位、审稿流程到投稿技巧,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全方位指南。
一、期刊定位与栏目设置
《INFECTIOUS DISEASES NOW》创刊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际,2025年已发展为月刊出版模式。核心收录方向包括:新发传染病病原学特征、抗生素耐药性突破研究、疫苗临床试验数据、数学模型预测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期刊2025年新增”One Health”专栏,强调人畜共患病跨学科研究,近期刊发的禽流感H5N1跨物种传播机制研究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栏目设置方面,除常规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外,期刊对短篇报告(Rapid Communication)的审稿周期缩短至14天,这使其成为重大疫情暴发时科研成果快速发布的战略要地。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关于马尔堡病毒变异株的7篇紧急研究报告均通过该渠道实现全球首发。
二、审稿标准与常见退稿原因
主编Dr. Samantha Reyes在2025年编委会上特别强调,研究方法学严谨性已成为首要筛选标准。近期被拒稿件中,42%因样本量不足(特别是多中心研究未达到最低300例要求)、28%因统计学方法缺陷、19%因创新性不足。值得关注的是,期刊自2025年起强制要求所有涉及人类标本的研究提供伦理审查编号,否则将直接进入desk rejection流程。
在数据呈现方面,期刊对可视化提出更高要求。传染病动态传播模型需同时提交GIF动画源文件,病毒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必须包含交互式 phylogenetic tree。2025年拒稿重投的案例显示,补充三维蛋白质结构预测视频可使接收概率提升67%。
三、成功投稿的五大策略
策略一:紧扣热点时区。分析2025年收录论文显示,1-3月重点关注呼吸道传染病(如冠状病毒重组变异株),4-6月偏向虫媒传染病(西尼罗病毒、寨卡病毒),7-9月集中发布热带病研究成果,10-12月则侧重院内感染防控。掌握这个发表周期可大幅提升命中率。
策略二:构建国际化作者团队。期刊2025年数据显示,被接收论文中83%具有跨大洲合作背景,特别是欧美机构与非洲/东南亚现场研究团队的组合最受青睐。建议在cover letter中明确标注各作者对现场样本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建模的具体贡献。
问题1:如何判断研究成果是否适合投稿《INFECTIOUS DISEASES NOW》?
答: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研究涉及WHO公布的优先病原体清单(2025年更新版包含X疾病候选病原体)、具有明确公共卫生干预价值、方法学设计能支撑临床转化。建议参考期刊官网”Scope and Aims”栏目中的17项具体标准。
问题2:被拒稿后最快多久可以重新投稿?
答:根据2025年新规,重大修改(major revision)需6周内返回,若涉及补充实验数据可申请延长至12周。但需注意,同一稿件的重投次数不得超过2次,否则将进入12个月冷却期。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