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随着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工具的普及,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写作本质的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视角浮出水面——学术写作本质上是一个“他者化”的过程。这个看似晦涩的概念,实际上揭示了学术生产的深层逻辑。
什么是“他者化”的学术写作?
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他者化”指的是将某些群体或现象客体化、异化的过程。当我们把这个概念引入学术写作领域,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性。学术写作要求作者必须将个人经验、情感和立场进行某种程度的剥离,转而采用一种“客观中立”的叙述方式。这种转变不是自然的,而是一个有意识的“自我他者化”过程。
以2025年最新发表的《跨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性问题》为例,作者在描述田野调查经历时,刻意避免了第一人称叙述,而是采用了“研究者观察到…”这样的句式。这种语言选择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学术共同体对“客观性”的集体想象,以及作者为获得学术认可而进行的自我调整。
“他者化”如何塑造学术话语?
学术写作的“他者化”过程最明显地体现在引证规范上。2025年最新修订的APA格式手册中,对二手文献的引用做出了更严格的规定,这实际上强化了“他者化”的机制。作者必须将自己的观点嵌套在既有的学术话语体系中,通过引用“权威”来确立自身论述的合法性。
这种机制带来的一个吊诡现象是:越是资深的学者,其写作中的“他者”痕迹越明显。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其获奖演讲中就坦言,学术生涯的进阶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学会用“学术黑话”包装自己思想的过程。这种专业术语的积累和使用,本质上是一种“他者化”的语言策略。
数字时代的新型“他者化”
2025年,AI写作助手的普及给学术“他者化”带来了新的维度。研究者发现,使用AI工具生成的论文往往带有明显的“非人格化”特征——句式更规范,术语更准确,但同时也更缺乏个性。这引发了一个根本性质疑:当学术写作可以完全交由算法完成时,所谓的“作者声音”还存在吗?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多家期刊报道了“AI学术写作综合征”——一些研究者开始无意识地模仿AI的写作风格,导致真实学术交流的进一步异化。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二次他者化”,即研究者不仅要将自我“他者化”为学术话语的载体,还要将自己“他者化”为算法的延伸。
问题1:为什么说学术写作是一个“他者化”的过程?
答:因为学术写作要求作者必须遵循特定的规范、格式和话语体系,这个过程需要作者将个人化的表达方式转化为学术共同体认可的形式,本质上是一种将自我“客体化”以适应学术场域要求的行为。
问题2:数字时代的“他者化”有哪些新特征?
答:主要表现为AI写作工具带来的“非人格化”倾向,以及研究者无意识模仿算法写作风格的“二次他者化”现象,这使得学术交流的异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