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牙髓病学领域的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ENDODONTIC JOURNAL》(IEJ)自1970年创刊以来,始终保持着学术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2025年最新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其影响因子已攀升至4.8,在91本牙科期刊中排名前5%。这本由Wiley出版社发行的月刊,已成为全球牙髓病学者展示研究成果的首选平台。
期刊定位与学术影响力
IEJ专注于发表牙髓病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高质量论文,涵盖微生物学、材料学、疼痛管理、再生治疗等前沿领域。2025年特别增设”数字牙髓病学”专栏,反映人工智能辅助诊断、3D打印根管器械等新兴研究方向。期刊采用双盲审稿制度,平均审稿周期为6-8周,录用率维持在18%左右。编委会由来自32个国家的89位专家组成,其中中国学者占比从2020年的3%提升至2025年的11%,显示亚洲科研力量的快速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IEJ在临床转化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25年1月刊载的”生物陶瓷材料促进牙髓再生”研究,被Nature Reviews Dentistry专题报道。期刊要求所有临床试验论文必须提前在WHO认可的平台注册,并严格执行CONSORT和STROBE声明,这种严谨作风使其成为欧洲牙髓病学会指定会刊。
热门研究领域与投稿方向
分析2025年前三期的132篇论文,可发现三个爆发式增长的研究方向: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根管治疗导航系统,相关论文占比达21%;是抗菌肽在根管消毒中的应用,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开发的AM-888分子获得当期封面推荐;第三是功能性支架材料研究,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发表的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论文下载量突破2万次。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病例报告类投稿需要特别注意创新性门槛的提高。2025年新规要求病例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两项:罕见病症(年发病率<1/10万)、突破性治疗手段(较常规方法成功率提升30%以上)、5年以上随访数据。而基础研究论文则强调机制探索深度,近期拒稿意见中,42%涉及”分子机制阐释不足”的问题。
成功投稿的五大策略
策略一:精准匹配期刊偏好。2025年主编访谈透露,他们特别期待看到将临床问题转化为基础研究,再回归临床验证的”闭环式”论文。3月刊发的”牙本质小管堵塞机制到新型封闭剂开发”研究,就是从200例临床失败病例中提炼出的科学问题。
策略二:善用开放科学工具。IEJ在2025年成为牙科领域首个强制要求数据共享的期刊,建议作者使用Figshare或Zenodo平台提前上传原始数据。统计显示,附带开放数据的论文下载量平均高出37%,被引次数增加52%。预印本平台(如ResearchSquare)发布能显著缩短审稿周期,本刊认可18个主流平台的预印本投稿。
策略三:可视化表达创新。期刊艺术总监在2025年Workshop中强调,复合图表(如将显微CT与组织切片叠加)的采用率提升至68%。建议使用BioRender等专业工具制作示意图,避免直接使用电镜原始照片。对于临床照片,必须包含比例尺且分辨率不低于300dpi,这是2025年新增的技术审查要点。
常见拒稿原因与应对
2025年1-6月的拒稿分析报告显示,方法论缺陷占拒稿总量的43%,主要表现为样本量计算缺失(31%)、对照组设置不合理(28%)和统计方法误用(22%)。建议作者使用GPower软件进行效能分析,并附上计算过程。伦理问题导致的拒稿同比上升15%,特别是涉及干细胞研究的论文,必须提供伦理委员会批件英文原件。
语言问题仍是非英语国家作者的主要障碍。虽然期刊接受英语润色后投稿,但2025年起启用Crossref Similarity Check系统,要求润色证明必须来自EN 17100认证机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者最常见的逻辑问题是”讨论与结果脱节”,建议采用”结果-解释-文献对比-临床意义”的四段式结构。
问题1:IEJ期刊对临床病例报告有哪些新要求?
答:2025年起要求病例必须满足至少两项标准:罕见病症(年发病率<1/10万)、突破性治疗手段(较常规方法成功率提升30%以上)、5年以上随访数据。需包含治疗前后对比影像、组织学证据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问题2:如何提高牙髓再生类研究的投稿成功率?
答:建议采用”三验证”模式:体外细胞实验(建议使用3D培养系统)、动物模型验证(推荐迷你猪牙髓坏死模型)、临床前试验(需包含6个月随访)。研究需明确再生机制(如特定生长因子作用通路),并对比现有商业化材料的性能差异。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