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菌株和植物种子搭载“实践十九号”太空“出差”后顺利“回家”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刘培香 曾德永 王荣春 文/图)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空间生物学效应团队通过“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10株益生菌和粳稻、旱稻等16种不同品系的水稻以及刺五加等中药材种子顺利返回地面。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搭载,可以提升菌株和植物种子的耐受性和功能性,筛选出产能更高、活力更好的菌株和植物种子,使其更适合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团队负责人卢卫红教授说,“太空搭载的研究成果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还要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成果的应用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据团队介绍,菌株和植物种子的筛选、改良是一个复杂而耗时的过程。传统的筛选方法周期长、效率低,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复杂空间环境相比于地面诱变幅度大、诱变快、突变范围广,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农产品品质,选育大量作物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与丰富我国作物、菌株的种质资源,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有着重要意义。

空间生物学效应团队从1996年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进行空间诱变育种机制研究,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返回式卫星、我国首次空间生物学舱外暴露辐射生物实验等任务,完成了不同品系水稻以及汉麻的搭载,选育了哈工航1号、哈工航2号等突变材料30余个。团队将通过此次搭载并结合前期空间站舱外暴露平台等任务的实验结果,在不同的生物中寻找突变性状形成与稳定的演化规律,改变航天诱变产生的“碰巧”出现,建立突变性状的定向筛选技术。

哈工大菌株和植物种子搭载“实践十九号”太空“出差”后顺利“回家”

卢卫红教授到北京“接”太空菌株“回家”

哈工大菌株和植物种子搭载“实践十九号”太空“出差”后顺利“回家”

我校搭载的益生菌菌株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