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质性研究领域,扎根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论,已经发展出多个分支。其中,程序化扎根理论(Procedural Grounded Theory)和建构主义扎根理论(Constructivist Grounded Theory)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取向。2025年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讨论中,这两种方法的比较与选择成为研究者们热议的话题。
方法论起源与发展脉络
程序化扎根理论源于Glaser和Strauss在1967年的开创性工作,强调通过系统化的编码程序从数据中发现理论。这种方法遵循严格的编码步骤: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2025年的最新研究显示,程序化扎根理论在管理学和护理学等领域仍保持较高使用率,因其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特别适合初级研究者。
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则由Charmaz在2000年代提出,强调研究者和参与者共同建构现实的过程。这种方法更关注意义建构和社会情境,编码过程更具灵活性。2025年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在解释复杂社会现象(如移民身份认同、数字文化变迁)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核心区别:从认识论到实践
在认识论层面,程序化扎根理论持后实证主义立场,认为理论可以客观地从数据中”浮现”;而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则认为所有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2025年的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这两种方法在数据收集方式上也有显著差异: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结构化访谈,而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研究者则偏好叙事性访谈和参与式观察。
在分析技术上,程序化扎根理论要求严格遵循编码程序,使用预定义的编码范式;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则允许更灵活的编码策略,鼓励研究者发展情境敏感的分析框架。2025年的方法论创新中,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开始整合数字民族志技术,特别适合研究线上社群的文化实践。
选择标准:研究问题决定方法论
选择何种扎根理论方法,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如果研究目标是发展具有预测性的中层理论(如消费者决策过程),程序化扎根理论可能更合适。2025年的市场营销研究显示,程序化方法在识别消费行为模式方面仍保持优势。这种方法的结构化特点也适合团队合作研究项目。
当研究涉及意义建构、身份认同或文化实践等主题时,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往往能提供更丰富的洞见。2025年性别研究领域的新趋势表明,建构主义方法在捕捉流动性身份和多元主体性方面表现突出。时间资源也是重要考量因素:程序化扎根理论通常需要更大样本和更长编码时间。
问题1:在混合方法研究中如何整合这两种扎根理论?
答:2025年的方法论创新表明,可以在数据收集阶段采用建构主义取向(如深度访谈),在分析阶段结合程序化编码技术。关键是要保持认识论一致性,明确每个阶段的方法论假设。
问题2:数字时代对扎根理论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数字数据(如社交媒体文本)的分析促使两种方法都发展出新变体。程序化扎根理论开发了自动化编码辅助工具,而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则更强调数字情境中的意义协商过程。2025年的趋势是两种方法都在适应大数据环境,但保持质性分析的核心优势。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