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举办2025年第四届国际太极拳健康科学大会
11月1日至2日,第四届国际太极拳健康科学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办。大会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指导,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联合主办,国际中华养生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hinese Health Practices (ISCHP))、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企业家健康委员会、北京健康促进会、北京市海淀区太极拳协会协办。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巴西、意大利、瑞士、保加利亚、加蓬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襄盛举。大会聚焦前沿与热点问题,以“AI时代,太极拳赋能健康新生态”为主题,旨在搭建太极拳国际学术平台,交流太极拳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智能时代技术与太极拳的融合创新路径,为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东方实践,让全人类共享太极拳的健康养生智慧。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殷恒婵主持。

开场表演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致开幕辞。他指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历史悠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无体育不教育”的教育理念更是深刻影响了体育教育改革。他表示,太极拳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哲学智慧与价值理念的文化瑰宝,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凝聚智慧、深化合作,让科技助力太极拳走向世界,用太极精神滋养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健康。

汪明致辞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副校长Jenny Lee在致辞中表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太极拳这一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人类健康事业开辟了全新的可能。亚利桑那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长期合作,见证了太极拳在科学研究和国际传播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期待本届大会能够推动更多创新性研究,让太极拳的健康价值惠及全球。

Jenny Lee致辞
美国21世纪战略复兴学会会长、哈佛大学联邦执行研究员Phil Midland致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可以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健康,造福全人类。虽然中医和西医方法和理念不同,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出现有望将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使西医与中医同步发展。

Phil Midland致辞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野田昭彦致辞。他认为,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日本中老年健身的重要手段,希望今后以太极拳为纽带的国际交流能够进一步深化。
野田昭彦致辞

殷恒婵主持开幕式
中国两弹一星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健康促进会执行会长张又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离退休干部局局长张晓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国际武术联合会特聘顾问陈国荣,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武术院原院长吴彬,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中赤,巴西武术协会主席、国际武术联合会执委Marcus Vinicius Alves,加蓬武术协会主席、国际武术联合会传统武术委员会副主任Luc Bendza,中国女医师协会原副会长、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特约专家韩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国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秘书长郭海鹏,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浙江省武术协会副主席陈顺安,上海体育大学原武术系副主任郭志禹,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成都体育学院原武术系主任温佐惠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大会主旨报告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中,六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展示了太极拳健康科学的前沿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侯莉娟利用可穿戴技术,揭示了太极拳从“呼吸调控”到“神经平衡”的生理路径;Richard T.Lee分享了成氏家族综合肿瘤治疗中将循证医学与中医疗法融合的临床实践;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冯雪系统阐释了太极拳在心血管病预防中的关键作用,为心肺康复提供了“中国实践”;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学院副院长吴劲松通过神经影像技术,证实太极拳对改善抑郁情绪的显著效果;上海中医药大学太极健康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术语标准》制定专家李洁则分享了“太极健康”品牌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的实践探索;上海体育大学教授朱东的研究揭示了太极拳改善戒毒人员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上半场主旨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屈国锋主持。

侯莉娟 报告题目:《从呼吸调控到神经平衡:可穿戴技术下的太极拳健康效应》

Richard T. Lee 报告题目:“Cherng Family Center for Integrative Oncology at City of Hope”

冯雪 报告题目:《慢节奏的运动、逆时光的科学,成为强大的心脏保护——太极拳为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体系开辟了新路径》

吴劲松 报告题目:《基于多模态评估的太极拳干预阈下抑郁临床效果与神经机制研究》

李洁 报告题目:《全球健康治理视阈下“太极健康”品牌创建与实践探索》

朱东 报告题目:《运动即良药:基于fNIRS的太极拳改善戒毒者身心健康的证据》

屈国锋主持大会主旨报告
下半场中,六位学者从实证研究、理论反思与传播实践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崔蕾分享了太极拳促进脑健康的“最佳运动处方”,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科学方案;日内瓦大学的博士Pierrick Porchet则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了社交媒体对太极拳社群建构的影响;山东体育学院教授宋祺鹏反思了太极拳科学化路径,提出以“感知”为核心的研究转向;深圳大学教授邹立业探讨了太极拳研究的全球化格局与合作路径;加拿大基宏武术太极拳学院教授罗红元利用生物力学和三维动作捕捉技术,进一步阐释了太极拳独特的“滑轮效应”与整体发力机制;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李亚梦的临床研究则证实太极拳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与代谢指标的积极影响。下半场主旨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杜晓红主持。

崔蕾 报告题目:《太极拳与脑健康促进》

Pierrick Porchet 报告题目:《Symbolic Kinship and Virtual Ties: Social media and group life in Guangfu Taijiquan communities》

宋祺鹏 报告题目:《东方哲学遇见西方科学——太极拳的科学化路径探索》

邹立业 报告题目:《太极拳研究的全球化与合作困境》

罗红元 报告题目:《太极拳“对拉拔长”机理研究》

李亚梦 报告题目:《太极拳和有氧操对冠心病患者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杜晓红主持
下午,三个分论坛同步举行,分别围绕“太极拳健康促进的实证研究”“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以及“太极拳数字化传播与创新发展研究”三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学者们从临床数据、运动处方、心理机制、数字技术等角度展开研讨,现场气氛热烈,观点交锋不断,思想碰撞续出,为太极拳科学化、国际化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多元思路。

分论坛一:太极拳健康促进的实证研究

分论坛二: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

分论坛三:太极拳数字化传播与创新发展研究
大会还设有墙报交流环节,共展出40余篇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太极拳的生理机制、临床应用、教学创新、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太极拳健康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闭幕式上,专家对会议论文进行评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体育大学原武术系主任王培锟宣读了优秀论文名单。

王培锟宣读优秀论文
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原院长、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周之华为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证书。

颁奖仪式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研究中心主任、大会主席吕韶钧作大会总结。他表示,本届大会汇聚了太极拳专家学者的智慧,以严谨的科学实证态度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入阐释了太极拳的当代价值。未来,我们应持续挖掘太极拳“自然、和谐、健康”的深厚文化内涵,并借助现代智能技术,让这一东方智慧更好地融入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服务于全人类的健康福祉,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持续贡献中国方案。闭幕式由屈国锋主持。

吕韶钧致闭幕辞
至此,2025年第四届国际太极拳健康科学大会落幕。本次大会汇聚了全球智慧,深化跨学科对话,为太极拳的科学化研究与实践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健康中国”与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