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深空探测技术的突飞猛进,行星科学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该领域的权威期刊,《EARTH MOON AND PLANETS》持续引领着行星科学研究的前沿方向。本文将深入剖析这本创刊于1969年的老牌期刊的学术定位,并分享最新的投稿策略。
期刊定位与学术影响力解析
《EARTH MOON AND PLANETS》由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发行,是行星科学领域历史最悠久的期刊之一。该刊专注于发表关于地球、月球及其他行星系统的原创研究成果,涵盖天体力学、行星地质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子领域。2025年最新发布的期刊影响因子为3.857,在JCR天文与天体物理学科分区中位列Q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刊近年来对嫦娥系列月球探测任务、火星采样返回计划等热点研究给予了特别关注。2025年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科研机构在该刊的发文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期刊主编团队由来自NASA、欧空局等机构的顶尖科学家组成,确保了论文评审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2025年热点研究方向预测
根据编委会透露的信息,2025年期刊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月球永久阴影区水冰分布的新发现、火星古环境重建的突破性进展、系外行星大气成分的精确测量技术等。其中,关于金星火山活动的持续监测研究将成为特别关注的重点选题。
值得投稿人注意的是,期刊近期增设了”行星探测新技术”专栏,专门刊载新型探测仪器、数据分析方法的创新成果。2025年首期专栏将聚焦于人工智能在行星遥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突破。对于青年学者而言,期刊每年3月推出的”新兴科学家特刊”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平台,接收率较常规期高出约15%。
投稿策略与常见拒稿原因分析
成功的投稿始于精准的选题定位。建议作者在投稿前详细研究期刊近三年刊发的相关论文,特别注意2025年新上任的副主编Maria Kowalski教授的研究偏好。数据显示,具有跨学科特色的论文,如将行星地质学与天体化学相结合的研究,获得录用的概率显著提高。
技术层面需特别注意:期刊要求所有观测数据必须附带完整的元数据说明,理论模型类论文需提供可重复的算法细节。2025年投稿系统升级后,新增了预审环节的AI查重功能,重复率超过18%的稿件将被直接退回。统计显示,方法论描述不完整、创新点阐述不清晰是导致拒稿的两大主因。
问答环节
问题1:《EARTH MOON AND PLANETS》期刊对数据公开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期刊要求所有观测数据必须上传至指定的行星科学数据库(如NASA PDS),并提供永久可访问的DOI。理论模拟数据需包含完整的输入参数集和边界条件说明。2025年起,新增要求提供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详细流程图。
问题2:对于非英语母语的作者,期刊提供哪些投稿支持?
答:期刊与专业的语言编辑服务合作,为接收但需要语言润色的论文提供优惠的编校服务。2025年新推出的”作者指南”多语言版(含中文版本)详细说明了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规范。每月第一个周三设有非英语母语作者咨询专场。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