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尖期刊的学术地位
作为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SCI期刊之一,《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由Wiley出版社出版,2025年最新影响因子达到4.876。该期刊创刊于1972年,是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的官方出版物,长期收录于SCIE、EI等核心数据库。期刊特别关注地震动特性、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减隔震技术等前沿研究方向,每年发表论文约120篇,录用率维持在15%-20%之间。
2025年期刊编委会由来自15个国家的37位顶尖学者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吕西林教授、日本东京大学Takeshi Miyamoto教授等国际权威。根据JCR分区显示,该刊在”Engineering, Civil”小类中稳居Q1区,在”Engineering, Geological”小类中位列Q2区前列。对于从事抗震研究的科研人员而言,在此刊发表论文既是学术能力的证明,也是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核心收稿范围与热点方向
期刊明确要求投稿论文必须具有原创性和工程应用价值。2025年的重点关注领域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动模拟、韧性城市抗震理论、新型减震装置研发、近断层地震响应分析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期刊近期增设了”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结构抗震”专题,反映出学科交叉的新趋势。编委会特别提醒,纯数值模拟类论文需包含充分的试验验证,单纯算法改进类研究如无工程应用背景可能直接被拒稿。
从2025年已刊发的论文来看,以下几个方向最受青睐: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损伤识别(占18%)、装配式结构抗震性能(占15%)、长周期地震动影响研究(占12%)。相比之下,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论文占比已下降至7%,反映出学科发展的明显转向。投稿者需特别注意,期刊对方法创新和工程验证的双重要求,近两年因此被退稿的论文占比高达34%。
高效投稿的实战策略
成功的投稿始于精准的选题定位。建议作者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同步检索期刊近三年发表的200篇相关论文,使用VOSviewer等工具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2025年的数据分析显示,将”数字孪生”与”抗震评估”结合的研究最易通过初审,这类交叉创新论文的平均审稿周期比传统课题缩短20天。在写作阶段,务必遵循IMRAD结构,方法部分需详细到可复现的程度,这是多位编委反复强调的审稿重点。
投稿后的沟通技巧同样关键。该刊采用单盲审稿制度,2025年平均审稿周期为83天。遇到”大修”决定时,建议逐条回复审稿意见并标注修改位置,补充数据不要超过原论文体量的30%。统计显示,完整回应所有质疑的论文最终录用率可达72%,而选择性回复的论文录用率骤降至19%。对于被拒稿件,期刊允许在6个月内基于新数据重新投稿,这类”复活”论文的录用率意外地达到41%,远高于首次投稿的平均水平。
问题1:该期刊对方法类论文的特殊要求是什么?
答:编委会明确要求方法创新必须包含三要素:完整的理论推导、足尺试验验证、实际工程应用案例。2025年数据显示,缺少任一要素的论文退稿率达89%。
问题2:如何提高抗震试验类论文的录用概率?
答:需同时满足:试验样本数≥3组、设置对照组、包含微观机理分析。符合这些条件的论文在2025年的录用率比基础试验研究高出2.3倍。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