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全球地震活动进入新的活跃周期,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度持续攀升。作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之一,《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已成为学者们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本文将深入解析这本期刊的特色优势,并分享实用的投稿策略,帮助研究者们在这个顶级期刊上成功发表论文。
期刊定位与影响力分析
《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由Techno-Press出版社出版,创刊于2010年,现已成为SCI收录的核心期刊。2025年最新影响因子达到3.872,在地震工程类期刊中排名前15%。该期刊特别关注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响应分析、抗震设计方法创新以及减隔震技术应用等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期刊对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预测模型和新型抗震材料的研究尤为青睐,这反映了当前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
从地域分布来看,该期刊的作者群体呈现多元化特征。202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和土耳其的投稿量位居前五。审稿周期平均为12周,录用率维持在25%左右,属于中等偏上难度。对于希望在该期刊发表论文的研究者准确把握期刊偏好和审稿标准至关重要。
热门研究方向与选题建议
分析2025年已发表论文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向最受关注: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损伤识别算法、3D打印抗震构件性能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高层建筑的影响、以及历史建筑抗震加固新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十四五”规划对城市抗震韧性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在该期刊上的发表量显著增加。
在选题策略上,建议研究者重点关注交叉学科创新。,将BIM技术与抗震分析相结合,或者探索新型智能材料在结构抗震中的应用。同时,实证研究类论文比纯理论分析更容易获得青睐。期刊主编在2025年编委会上特别强调,希望看到更多基于实际地震观测数据的研究,而非仅依靠数值模拟的论文。
投稿技巧与常见问题规避
成功的投稿始于规范的论文撰写。该期刊对格式要求严格,特别强调研究方法的可重复性和数据的完整性。建议作者在投稿前仔细阅读最新的作者指南,确保图表分辨率、参考文献格式等细节符合要求。实验类论文必须包含详细的样本信息和测试条件,数值模拟类论文则需要提供完整的参数设置。
在审稿意见回复环节,保持专业和礼貌的态度至关重要。据统计,2025年约有40%的退稿是因为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回复不够充分。建议逐条回应审稿人的每个问题,并提供相应的修改证据。对于存在争议的观点,可以引用最新文献进行讨论,但避免与审稿人发生直接争论。推荐合适的审稿人也是提高录用率的技巧之一,最好选择来自不同国家、具有相关专长的学者。
问题1:如何判断自己的研究是否适合投稿《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
答:可以从三个维度评估:研究创新性(是否提出了新方法/新材料/新发现)、工程应用价值(能否解决实际抗震问题)、数据完整性(是否包含足够的实验或观测数据)。建议先浏览期刊最近两年发表的类似主题论文进行比对。
问题2:该期刊对论文的英文写作水平要求如何?
答:虽然不要求达到native speaker水平,但必须保证专业术语准确、语法规范。2025年约有15%的退稿是因为语言问题。建议非英语母语作者在投稿前寻求专业润色服务,特别是方法部分的技术描述要力求精准。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