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的学术出版领域,地球科学史研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该领域的权威期刊,《EARTH SCIENCES HISTORY》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标准,持续引领着学科发展方向。本文将深入剖析这本期刊的学术定位、投稿要求以及成功发表的关键策略。
期刊定位与学术影响力
《EARTH SCIENCES HISTORY》创刊于1982年,由国际知名学术出版社Taylor & Francis集团出版。该期刊专注于地球科学思想史、方法论演变以及学科建制化过程的研究,特别强调历史视角与现代地球科学发展的对话。2025年最新发布的期刊影响因子达到1.873,在地球科学综合类期刊中排名前30%,其五年影响因子更显示出稳定的上升趋势。
该期刊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既发表地质学史、气象学史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也鼓励探讨地球科学与社会、文化、哲学的互动关系。2025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期刊新增了”数字人文与地球科学史”专栏,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投稿要求与评审流程
《EARTH SCIENCES HISTORY》对稿件有着明确的格式要求。研究论文篇幅应控制在8000-12000字之间(包括参考文献),需包含中英文双语摘要(各250字)和5-8个关键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起期刊要求所有涉及历史图像或地质图件的投稿,必须提供高清数字版本(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并附详细版权说明。
期刊采用双盲评审制度,平均审稿周期为12-16周。根据编辑部2025年最新统计,稿件录用率约为28%,其中理论方法类论文的通过率相对较高。投稿者需特别注意避免单纯编年史式的叙述,而应突出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创新性。近期被拒稿的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史学方法论自觉、与现有文献对话不足,以及资料考证不够严谨等。
成功发表的关键策略
基于对2025年已发表论文的分析,跨学科研究视角最受编委会青睐。,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方法应用于古生物学史研究,或借助数字人文技术重构历史地震资料的研究,都获得了较高的引用率。建议投稿者特别关注期刊每年3月和9月出版的”专题综述”,这些文章往往预示着未来2-3年的研究热点。
在写作策略上,建议采用”问题驱动”而非”时段驱动”的结构。成功的案例显示,提出具有争议性的史学问题(如”板块构造理论为何在特定历史时期被接受”)比单纯描述某个时期的地学发展更容易通过评审。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如早期地质调查报告、科学家往来信件等)进行微观分析,也是提升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问题1:《EARTH SCIENCES HISTORY》期刊最看重哪些研究特质?
答:该期刊特别重视具有明确问题意识、扎实史料基础和跨学科视角的研究。2025年编委会明确表示,优先考虑能够连接历史研究与当代地球科学议题,以及在方法论上有创新的论文。
问题2:如何提高在该期刊的投稿成功率?
答: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1)深入研究期刊近3年的发表趋势和专题设置;2)在论文中建立与重要史学争论的明确对话关系;3)确保所有历史资料的考证严谨,并提供充分的原始文献支持。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