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传染病研究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EMI)作为Nature旗下权威期刊,已成为新发传染病研究的”风向标”。这本创刊于2012年的开放获取期刊,最新影响因子已突破9.8分,在微生物学领域排名前10%。其快速审稿机制(平均14天初审)和高达35%的接收率,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科研团队的关注。
期刊定位与学术影响力
EMI聚焦三大核心领域:新发病毒(如2025年东南亚报告的H7N9变异株)、耐药细菌(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NDM-7的传播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应答研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期刊2025年增设”One Health”专栏,强调人畜共患病与环境微生物的交叉研究。根据Scopus数据,中国学者贡献了该刊近40%的论文量,其中中科院微生物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机构表现尤为突出。
相较于《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等传统顶刊,EMI更青睐具有公共卫生应急价值的研究。2025年2月刊载的寨卡病毒跨胎盘传播机制论文,从投稿到见刊仅用23天,创下该刊速度纪录。这种”快速通道”模式使其在突发疫情时成为学界首选发布平台。
投稿策略与格式规范
成功投稿EMI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研究必须包含明确的病原体溯源数据(全基因组测序或蛋白质组学证据);方法学部分需详细描述生物安全等级(BSL-2及以上实验必须注明备案编号);讨论环节要突出临床转化潜力。2025年新修订的投稿指南特别强调,涉及人类样本的研究需附伦理委员会批件扫描件。
在格式方面,EMI采用”双盲审”制度,要求稿件完全匿名化。图表规范较特殊:电镜照片需标注标尺和加速电压,二代测序数据必须上传至GISAID或GenBank。值得关注的是,该刊2025年起要求所有qPCR数据提供MIQE指南对照表,这对国内习惯简化报告的研究者提出了新挑战。
常见退稿原因与应对方案
分析2025年前6个月的退稿信,68%的拒稿源于”流行病学数据不完整”——特别是缺乏时空传播动力学模型。某篇关于奥密克戎BA.6变种的投稿,因未使用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而被要求补充。23%的退稿涉及细胞实验未设置足够生物学重复(至少3次独立实验),这是国内团队最容易忽视的技术细节。
针对这些痛点,建议在实验设计阶段就引入期刊要求的统计方法。对于临床样本研究,务必收集完整的流行病学三间分布数据。若遇大修意见,推荐采用”点对点回复表”,将审稿人问题、修改内容和页码对应标注,这种结构化回复能显著提升二审通过率。据编辑部透露,2025年采用该策略的稿件最终接收率提高至72%。
问题1:EMI期刊对生物信息学分析有何特殊要求?
答:2025年起,该刊强制要求全基因组分析使用Nextstrain等标准化流程,系统发育树必须包含至少30个参考序列,且需注明所用软件版本号。单细胞测序数据需符合ISAC的MIFlowCyt标准。
问题2:中国学者如何提高在该刊的投稿成功率?
答:建议优先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发病原体(如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联合省级CDC提供现场流行病学数据。方法学部分推荐采用纳米孔测序等前沿技术,并邀请英文母语专家润色讨论部分的公共卫生意义阐述。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