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顶级SCI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在2025年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学术影响力。这本创刊于1978年的老牌期刊,最新影响因子已经突破5.0大关,在JCR分区中稳居Q1行列。对于从事结构工程研究的学者而言,能在该刊发表论文无疑是学术能力的重要证明。
期刊定位与收录范围解析
《ENGINEERING STRUCTURES》专注于发表结构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其收录范围涵盖传统结构与新型结构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多个维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期刊在2025年明显加强了对智能材料结构、3D打印建筑、数字孪生技术等新兴方向的关注。主编团队在年初发布的社论中特别强调,跨学科融合创新将成为未来重点收录方向。
从近三年发表论文来看,约60%的文章集中在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领域,20%涉及木结构与复合材料结构,剩余20%则分布在抗震、抗风等专项研究。这种分布格局反映出期刊既保持传统优势领域,又积极拓展新兴研究方向的双轨策略。
投稿流程与审稿周期详解
该刊采用Elsevier的Editorial Manager系统进行全流程投稿管理。202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投稿到初审意见返回的平均周期为45天,远快于同类期刊的平均水平。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寒暑假等投稿高峰期,审稿周期可能会延长至60天以上。
投稿时需要特别注意格式规范问题。根据编辑部反馈,约30%的退稿发生在技术审查阶段,主要原因包括图表分辨率不足、参考文献格式错误等基础问题。建议作者在投稿前至少进行三轮交叉检查,或寻求专业润色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期刊在2025年新增了”快速通道”选项,对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可申请加急处理。
提升录用率的实战策略
分析2025年已发表论文可以发现,具有以下特征的稿件更容易获得青睐:研究问题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理论推导严谨且附有实验验证,讨论部分能深入分析结果的实际意义。相比之下,纯数值模拟类文章的录用率有所下降,除非能提供充分的实验或现场数据验证。
在写作技巧方面,建议采用”问题-方法-创新-验证”的四段式结构。引言部分需要清晰界定研究gap,方法部分要确保可重复性,讨论部分则应着重比较与现有研究的异同。根据多位编委透露,在2025年的审稿中,对研究局限性的坦诚讨论反而会成为加分项,这反映出学术评价体系正在向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
问题1:如何判断自己的研究是否适合投稿《ENGINEERING STRUCTURES》?
答:可从三个维度评估:研究是否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结论是否具有普适价值。建议先浏览期刊最近半年发表的类似主题论文,对比研究深度和创新点。
问题2:该期刊对图表质量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要求所有图表分辨率不低于300dpi,线条图建议采用矢量格式。特别注意坐标轴标注的完整性和单位使用的规范性,2025年起新增要求所有照片必须包含比例尺。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