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学术出版领域,环境工程与管理类期刊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之一,《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JOURNAL》(简称EEMJ)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泛的影响力,持续吸引着全球研究者的目光。本文将深入剖析这本期刊的特色优势,并为有意向投稿的学者提供实用建议。
期刊定位与影响力分析
EEMJ创刊于2002年,由罗马尼亚著名的”Gh. Asachi”技术大学主办,现已被SCI-E、Scopus等重要数据库收录。2025年最新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其影响因子稳定在3.5左右,在环境工程类期刊中位列Q2区。期刊特别关注环境系统工程、污染控制技术、可持续资源管理等前沿方向,每期收录约15-20篇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原创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EEMJ近年来显著加强了数字化转型。从2025年第一期开始,期刊全面采用AI辅助的预审系统,将平均初审周期缩短至14天。同时,期刊特别设立了”Emerging Contaminants”和”Circular Economy Solutions”两个年度专题,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精准的发表平台。
投稿要求与格式规范
根据2025年修订的投稿指南,EEMJ对论文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论文篇幅应控制在6000-8000单词(含参考文献),必须包含明确的环境工程应用价值或管理实践启示。方法论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实验设计或模型构建过程,并附可重复性说明。特别提醒的是,自2025年起,所有涉及实验数据的投稿必须同步提交原始数据集至期刊指定存储库。
格式方面,期刊采用双栏排版,要求使用特定LaTeX模板或Word样式文件。参考文献格式严格执行APA第七版标准,其中近五年文献占比不得低于40%。图表分辨率需达到600dpi以上,且所有化学方程式必须采用MathType编辑。投稿系统显示,约65%的退稿源于格式不规范,建议作者在投稿前使用期刊提供的预检工具进行格式校验。
审稿流程与成功策略
EEMJ实行三阶段审稿制度:技术编辑初审(1-2周)、双盲同行评审(4-6周)、编委会终审(2周)。202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整体录用率约为28%,其中来自亚洲地区的投稿接受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为提高通过率,建议研究选题紧扣期刊年度重点方向,在引言部分清晰阐述与既往研究的区别性贡献,并在讨论章节加入具体的环境管理政策建议。
针对常见的退稿原因,期刊主编在2025年首期社论中特别强调:缺乏可靠数据支撑的理论推演、重复已有研究的增量工作、脱离实际的环境管理方案最易遭到拒稿。成功案例表明,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如结合AI的环境监测技术)、包含长期跟踪数据、提出量化评估模型的研究最受审稿人青睐。建议投稿前仔细研究期刊最近三年高被引论文的写作范式。
问题1:EEMJ期刊对跨学科研究的接受度如何?
答:根据2025年编委会公布的数据,跨学科研究占比已达41%,特别是环境工程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经济管理的交叉研究最受鼓励。但要求必须明确各学科方法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问题2:非英语母语作者如何提高写作质量?
答:期刊建议使用专业润色服务,并提供认可的机构名单。2025年起,作者可付费使用期刊合作的AI写作辅助系统,该系统特别针对环境工程术语和学术表达进行了优化。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