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环境岩土工程领域快速发展的2025年,《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作为该领域的顶级期刊,持续引领着学科发展方向。这本由ICE Publishing出版的SCI期刊,最新影响因子已攀升至4.8,成为全球环境岩土工程研究者争相发表成果的首选平台。本文将深入剖析该期刊的特色优势,并为有意投稿的学者提供实用策略。
期刊定位与学术影响力解析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创刊于2014年,专注于环境与岩土工程的交叉领域研究。2025年该刊的突出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持续关注,全年超过30%的刊文涉及新型修复材料和方法;二是强调工程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结合,要求研究必须包含实际工程验证;三是采用双盲评审制度,确保审稿过程的公正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刊2025年新增了”气候变化下的岩土工程响应”专栏,反映出期刊对全球环境议题的敏锐把握。
从学术影响力来看,该刊在Web of Science的JCR分区中稳居Q1区,在岩土工程类期刊中排名前15%。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中国作者的发文量占比已达28%,显示出国内学者对该刊的重视程度。期刊平均审稿周期为12周,录用率维持在18%左右,属于典型的”高门槛、高质量”学术平台。
热点研究方向与选题建议
分析2025年已刊发的论文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向最受编辑部青睐:是废弃物填埋场新型防渗系统研究,特别是基于纳米材料的复合衬里技术;是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在污染土修复中的应用;第三是人工智能在环境岩土工程监测预警中的创新应用。这些方向不仅符合当前工程实践需求,也切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对于准备投稿的学者,建议重点关注三个创新维度:方法学创新(如开发新的原位测试技术)、材料创新(如生物基改良材料)、理论创新(如建立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土体污染物迁移模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纯数值模拟研究若无充分的实验验证,在该刊的录用率显著降低。2025年多位编委在公开论坛强调,期待看到更多基于长期现场监测数据的实证研究。
投稿策略与常见退稿原因分析
成功的投稿始于精准的论文定位。建议作者在投稿前详细研究期刊近3年发表的类似主题论文,确保研究深度达到刊发标准。技术层面需特别注意:摘要必须明确阐述工程应用价值,引言部分需系统梳理近5年关键文献,方法学描述要足够详细以保证可重复性。2025年该刊新增要求,所有涉及新材料的研究必须提供至少6个月的耐久性测试数据。
分析2025年退稿案例,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性不足(占退稿量的42%)、工程相关性薄弱(31%)、数据分析方法存在缺陷(18%)。有鉴于此,建议投稿前进行严格的”创新性自检”,可通过与领域内3-5位专家预评审来提高稿件质量。该刊对英语写作要求极高,非英语母语作者建议选择专业的语言润色服务。从投稿到见刊的平均周期为8个月,计划用于职称评定的作者需预留充足时间。
问题1:2025年《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最关注哪些新兴研究方向?
答:期刊重点关注三大方向: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岩土工程监测系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体污染物迁移机制、以及生物基材料在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问题2:如何提高在该期刊的投稿成功率?
答:关键策略包括:确保研究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提供6个月以上的实验数据验证、在引言部分系统分析近5年研究进展,并建议投稿前邀请领域专家进行预评审。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