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刊概况与影响力分析
作为环境工程与可持续能源领域的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PROGRESS & SUSTAINABLE ENERGY》(EPS&E)自创刊以来始终保持着学术标杆地位。2025年最新发布的JCR报告中,该期刊影响因子攀升至6.82,在绿色技术类别中位列Q1分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碳中和技术创新”专题在2025年引用量激增300%,反映出全球学术界对气候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期刊采用双盲审稿制度,平均审稿周期控制在8-10周,录用率维持在18%-22%之间,对研究原创性和工程应用价值有着极高要求。
从2025年收录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生物质能转化(占比31%)、工业碳捕集(28%)和智能电网优化(21%)构成三大核心板块。主编团队在2025年编委会改组中新增了三位来自亚洲的副主编,显著提升了亚太地区稿件的处理效率。对于中国研究者而言,该期刊近年特别关注”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和”循环经济政策评估”两个新兴方向,这从2025年首期发表的12篇中国机构主导论文中可见端倪。
二、突破性研究热点追踪
2025年该期刊最引人注目的趋势是人工智能与环境工程的交叉创新。3月刊发的封面文章《深度学习驱动的光伏-风电协同调度系统》创造了单月下载量新纪录,这类将机器学习应用于能源系统优化的研究正成为投稿热点。同时,基于区块链的碳足迹追溯、超临界CO2发电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等方向也持续获得编辑部的重点关注。
值得警惕的是,传统污染物治理研究的录用门槛正在提高。2025年拒稿反馈显示,单纯针对某类废水/废气处理技术的改进研究,如无显著性能突破或成本降低,较难通过初审。相反,能提出量化环境-经济双效益评估模型,或结合数字孪生等新方法论的研究更受青睐。近期成功案例包括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基于数字孪生的工业园区碳流可视化系统”,该成果在2025年第二期发表后即被选为Editor’s Pick。
三、高效投稿的黄金法则
根据2025年期刊公布的投稿数据,成功稿件普遍具有三个特征:明确的工程应用场景、可靠的实验验证周期、创新的方法论框架。建议作者在Cover Letter中突出这三点,特别是要说明研究相比现有技术至少有一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某篇关于新型膜分离技术的录用论文,就因明确标注”能耗降低67%”而获得快速通道评审资格。
图表规范是许多中国作者容易失分的环节。2025年编辑部特别强调,所有能源系统示意图必须包含完整的物质/能量流标注,实验数据曲线需同时展示误差范围。在语言表达方面,避免使用”首次提出”等绝对化表述,改为”据我们所知,目前尚未见报道…”更为稳妥。对于跨学科研究,建议在引言部分增加”技术成熟度评估”,这能使审稿人快速把握研究的工程可行性。
问题1:2025年该期刊最关注哪些新兴研究方向?
答:人工智能驱动的能源系统优化、区块链碳追溯技术、超临界CO2发电、微生物燃料电池构成四大前沿方向,其中AI交叉研究占比已达35%。
问题2:中国研究者投稿需要特别注意哪些要点?
答:需强化工程应用价值量化(如成本/能耗降低百分比),图表需完整标注物质能量流,避免绝对化表述,建议增加技术成熟度分析段落。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