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地理学领域的权威期刊,《ERDKUNDE》自1947年创刊以来,始终保持着学术严谨性和国际影响力。2025年最新发布的JCR报告中,该刊影响因子达到3.2,在地理学类期刊中位列Q1分区。本文将深入解析这本老牌期刊的学术定位,并为有意投稿的学者提供实用建议。
期刊特色与学术定位
《ERDKUNDE》由德国波恩大学地理研究所主办,专注于发表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原创研究。2025年编辑部特别强调对”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和”智慧城市空间重构”两个前沿方向的关注。与其他综合类地理期刊不同,该刊尤为重视具有明确空间维度的实证研究,近期刊发的喀斯特地貌碳汇效应研究就因其精细的空间分析方法获得学界广泛引用。
编委会成员构成体现其国际化特征,来自15个国家的38位专家中,有7位是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专业委员会主席。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新增的两位副主编分别来自非洲和东南亚研究机构,反映出期刊对全球南方地理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投稿前建议重点研读2024-2025年度的主题专刊,特别是关于”后疫情时代城市空间正义”的系列论文。
投稿流程与格式要求
该刊采用Editorial Manager系统进行全流程管理,2025年统计显示从投稿到初审的平均周期为28天。要求提交的LaTeX模板中,特别强调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规范:所有地图必须包含比例尺、指北针和符合ISO标准的图例系统。近期被拒稿的论文中,约35%是由于研究方法部分未详细说明空间采样策略,这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
语言润色服务是很多非英语母语作者的投稿障碍。编辑部2025年新推出的”预审阅”服务值得关注,作者支付200欧元即可在正式投稿前获得语言和格式的全面检查。但要注意,这项服务不涉及学术内容的评估,且需要在投稿前至少两周预约。参考文献格式采用APA第七版,特别要求标注每个引用的DOI编号。
成功投稿的三大策略
策略一:构建跨学科对话框架。分析2025年已刊发论文,73%的获奖论文都整合了至少两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最新一期关于北极航运路线研究的文章,就巧妙融合了政治地理学与海洋气候学的分析视角。建议在引言部分明确交代本研究的学科交叉价值,但要注意保持地理学空间分析的核心地位。
策略二:强化方法论透明度。该刊2025年拒稿意见中最常见的批评是”研究方法描述不充分”。建议专门用一个小节说明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流程,包括坐标系转换、插值方法选择等细节。如果涉及遥感数据,必须注明影像获取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近期有作者采用流程图配合伪代码的双重说明方式,获得了审稿人的特别好评。
策略三:注重政策关联性。随着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评估进入关键阶段,期刊明显更青睐能明确指向具体SDGs指标的研究。在讨论部分,建议单独设立”政策启示”小节,但要注意避免空泛建议,而应结合研究区域的具体行政层级提出可操作方案。2025年6月刊发的中国长三角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就是优秀范例。
问题1:《ERDKUNDE》对实证研究的数据公开有何具体要求?
答:根据2025年修订的投稿指南,所有基于现场采集数据的论文必须提交至可信存储库(如PANGAEA或Dryad),遥感数据需注明数据平台访问链接。特别要求空间数据以GeoTIFF或Shapefile格式公开,属性数据需包含完整的元数据描述。
问题2:如何提高非英语母语作者的投稿成功率?
答:除了利用期刊提供的预审阅服务外,建议优先选择具有地理学背景的专业润色机构。2025年数据显示,经Earth Science Editing或GeoEdit服务处理的稿件,语言问题导致的退修率降低62%。可参考期刊近期发表的相似主题论文,学习其专业术语的使用习惯。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