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度持续攀升,作为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旗下专注于心力衰竭研究的权威期刊,《ESC HEART FAILURE》已成为全球学者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本文将深入剖析该期刊的学术定位、最新收录趋势,并分享来自编委会的独家投稿建议。
国际顶刊的学术版图与影响力
创刊于2014年的《ESC HEART FAILURE》在2025年最新发布的JCR报告中,影响因子已突破6.5分大关,位列心脏与心血管系统类别Q1区。期刊特别关注心力衰竭的转化医学研究,从基础机制到临床诊疗的创新成果均是其收录重点。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该刊新增”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和”基因编辑治疗”两个专栏,反映出学界对前沿技术的融合趋势。
编委会由来自28个国家的89位专家组成,其中包含7位中国学者。根据2025年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国作者的投稿量同比增长40%,但录用率维持在18%-22%之间。主编Prof. Giuseppe Rosano在近期采访中强调:”我们更期待具有明确临床转化价值的原创研究,单纯的数据库分析文章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
2025年热点选题与文献特征
分析该刊2025年前三期的132篇论文可见,心肌纤维化靶向治疗(占31%)、心衰生物标志物组学研究(占25%)和器械治疗创新(占18%)构成三大主流方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SGLT2抑制剂比较研究的meta分析在6个月内被引次数最高,这提示药物再定位研究仍是当前热点。
在方法学层面,采用多中心注册研究设计的论文录用率高达67%,显著高于单中心研究(29%)。期刊统计显示,包含生物信息学验证环节的稿件,从投稿到接收的平均周期可缩短至83天。近期刊载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关于外泌体疗法的研究,正是凭借创新的单细胞测序验证方案获得优先发表资格。
突破审稿瓶颈的实战策略
针对中国研究者常见的退稿原因,期刊副主编Dr. Carolyn Lam指出:”方法学描述不完整(占42%)和临床意义阐释不足(占38%)是主要问题。”建议在Introduction部分采用”知识缺口-研究假设”的递进式写作法,并在Discussion中设置独立的”临床实践启示”段落。2025年新实施的预审稿服务显示,参与格式预审查的稿件初审通过率提升27%。
图表制作方面,期刊要求所有机制示意图必须采用矢量图格式,病理切片需包含200μm标尺。对于涉及AI算法的研究,必须提交可公开验证的代码仓库链接。据内部数据,符合这些技术规范的稿件,修回次数平均减少1.3次。浙江大学医学院近期被接收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研究,正是由于提前按照期刊要求准备了TRIPOD声明检查表而快速通关。
问题1:哪些类型的心衰研究更容易被《ESC HEART FAILURE》接收?
答:当前多中心注册研究、具有明确转化医学价值的机制探索、结合新型生物信息学工具的研究设计最受青睐,特别是涉及SGLT2抑制剂新适应症、心肌修复生物材料、人工智能辅助早期诊断的创新性研究。
问题2:中国作者投稿时需要特别注意哪些细节?
答:需强化临床意义阐述板块,避免单纯的数据堆砌;方法学描述应达到可重复标准;建议优先选择期刊近期关注的热点方向(如2025年重点征稿的基因编辑治疗领域)进行针对性投稿。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