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研究展望”往往是评审专家最关注的段落之一。许多研究者在这一部分常常陷入空泛、笼统的表述陷阱,导致论文的学术价值大打折扣。2025年最新的学术写作指南显示,超过60%的论文被拒稿都与“研究展望”部分的质量直接相关。
为什么大多数“研究展望”都显得空泛?
空泛的“研究展望”通常表现为使用“进一步研究”“未来探索”等模糊词汇,却没有具体说明研究方向和实施路径。这种写法源于研究者对自身研究局限性的回避心理,或是缺乏对领域前沿的深入把握。2025年Nature期刊的一项调查发现,85%的“研究展望”都存在“方向模糊”“缺乏量化指标”“与当前研究脱节”三大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建立“问题导向”思维。每个研究展望都应该直接回应本文发现的未解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与其写“未来可以研究更多影响因素”,不如具体说明“温度梯度对材料界面反应的量化影响机制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具体可行的“研究展望”写作框架
一个优秀的“研究展望”应该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技术路径、时间节点和预期成果。技术路径要说明采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比如“通过开发原位表征技术,可以实时观测纳米颗粒的自组装过程”;时间节点可以给出阶段性目标,如“预计在2026年前完成实验平台搭建”;预期成果则要量化,比如“将现有催化效率提升15%-20%”。
2025年Science期刊推荐的“5W2H”写作法特别适用于研究展望:What(具体研究内容)、Why(学术价值)、Where(应用场景)、When(时间规划)、Who(研究团队)、How(技术路线)、How much(资源投入)。这种结构化表达能有效避免空泛,比如在新型电池研究中,可以明确写道:“计划2025-2027年联合材料计算团队,投入200万元,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高通量电解质筛选平台。”
从顶级论文中学习“研究展望”写作技巧
分析2025年Cell、Nature Materials等顶刊的最新论文,可以发现优秀的研究展望都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它们既会本文的局限性(如“本研究的动物模型未考虑年龄因素”),又会基于这些局限提出具体改进方案(如“下一步将建立不同年龄段的转基因小鼠模型”)。这种写法既展示了学术诚信,又体现了研究的前瞻性。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技巧是“技术树”式展望。将未来研究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子方向,形成技术演进路线图。某篇AI论文这样写道:“算法层面需要改进对抗训练框架(2025),硬件层面需开发专用计算单元(2026),最终实现端到端的实时系统(2027)。”这种写法能让评审专家清晰看到研究的延续性和创新潜力。
问题1:如何避免“研究展望”变成重复性工作描述?
答:关键在于突出“增量创新”。要明确说明未来工作与现有研究的区别,比如:“已有研究集中在静态环境,而我们将首次引入动态应力场”;或者“突破现有方法在分辨率上的限制,开发亚纳米级观测技术”。
问题2:跨学科研究展望如何写得具体?
答:建议采用“接口式”写法。明确学科交叉点,:“结合临床医学的病例数据和材料科学的表面改性技术,开发具有生物标记功能的植入材料”。要具体说明各学科的贡献点和融合方式。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