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学术写作和正式文档中,摘要部分往往被视为文章的“门面”,它需要以最简洁、最清晰的方式传达研究的核心内容。如何在保持简洁的同时避免过度使用缩写,成为许多作者面临的难题。2025年最新发布的《国际学术写作规范》再次强调了摘要中慎用缩写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例外情况。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帮助您在写作中找到平衡点。
为什么摘要中要尽量避免使用缩写?
摘要通常是读者接触到的第一部分内容,使用过多缩写会增加理解难度。研究表明,当读者遇到不熟悉的缩写时,阅读流畅性会下降30%以上。不同领域的缩写可能存在重复或歧义,比如“AI”在计算机领域指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可能指人工授精。2025年一项针对1000篇学术论文的调查显示,摘要中使用超过3个非常用缩写的论文,被引率平均低15%。
国际读者群体的存在也要求我们谨慎使用缩写。许多非母语读者可能熟悉专业术语的全称,但对缩写形式却不甚了解。2025年最新版的APA格式指南特别建议,除非是领域内公认的标准缩写(如DNA、RNA),否则在摘要中应优先使用全称。这不仅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也能确保您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的理解和传播。
可以破例使用缩写的情况有哪些?
虽然原则上是尽量避免,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摘要中使用缩写是可以接受的。第一种情况是当某个缩写在该领域已经成为“常识”时。,在医学领域,“COVID-19”这样的缩写不仅被允许,而且比全称更常用。2025年《自然》杂志的投稿指南明确指出,对于这类被领域内95%以上研究者熟知的缩写,可以在摘要中直接使用。
第二种例外情况是当某个术语在摘要中反复出现时。如果全称较长且出现频率高(超过3次),可以考虑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缩写,之后使用缩写形式。:“…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后续PCR结果显示…”。但要注意,这种处理方式不宜过多,一般建议每篇摘要中这类缩写不超过2个。2025年IEEE会议论文评审标准特别强调,滥用这种例外情况可能导致摘要被要求修改。
如何正确处理摘要中的专业术语?
对于确实需要在摘要中出现的专业术语,2025年的最佳实践建议采用“全称+缩写”的形式首次出现,之后可以视情况使用缩写。:“…通过机器学习(ML)算法…ML模型显示…”。这种方法既保证了首次出现的明确性,又兼顾了后续表述的简洁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处理方式应该用于真正必要的术语,而不是所有专业词汇。
另一个重要技巧是优先使用更简短的替代词。比如用“CT扫描”代替“计算机断层扫描”,用“MRI”代替“磁共振成像”。2025年《科学》杂志的统计显示,采用这种“自然简短形式”的摘要,读者理解度平均提高22%。同时,建议在投稿前查阅目标期刊的具体要求,因为不同出版机构对摘要中缩写的容忍度可能存在差异。,某些工程类期刊对标准缩写的接受度可能高于人文社科类期刊。
问题1:摘要中是否可以使用机构名称的缩写?
答: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除非该机构缩写广为人知(如UNESCO、NASA),否则首次出现时应使用全称。2025年调查显示,使用不常见机构缩写的论文,被误引率高达18%。
问题2:如何判断一个缩写是否“广为人知”?
答:可以参考以下标准:1)是否出现在该领域标准教科书中;2)是否被主要数据库(如PubMed、IEEE Xplore)的术语表收录;3)在Google Scholar中检索,看大多数文献是否直接使用该缩写。2025年的新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作者提供缩写使用合理性的简要说明。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