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土耳其7.8级双震引发全球关注之际,《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作为地震工程领域的权威SCI期刊,年度投稿量激增47%。这个由Techno-Press出版的季刊,专注结构抗震、土-结构相互作用等核心课题,最新影响因子攀升至3.152,已成为研究者展示新型减隔震技术、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重要阵地。
国际期刊定位与学术价值分析
创刊20年的《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其编委团队涵盖美日意土中等地震多发国家专家。期刊特别注重工程应用导向研究,近期对土耳其地震中装配式建筑倒塌案例的特刊征稿,反映出其对现实灾害的快速响应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机器学习在震害预测中的应用、3D打印技术在抗震构件制造中的突破等前沿方向,正在成为该刊的新兴热点领域。
区别于《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偏重理论模型,该刊更青睐融合现场实测数据的抗震性能研究。2023年第二期刊发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震害数据可信共享系统”,就体现了其在跨学科创新方面的包容性。对于青年学者而言,采用混合试验方法或数字孪生技术的论文,在初审通过率上显示出明显优势。
投稿策略与格式规范详解
根据期刊最新发布的作者指南,结构抗震类论文需包含完整的动力时程分析数据。编辑部主任Dr. Kojic在公开讲座中强调,采用新型算法优化计算效率的研究,若能附送开源代码包,录用概率将提高30%。特别是在土-结构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包含多尺度建模对比的论文,更容易获得审稿专家认可。
格式规范方面,该刊严格执行双盲评审制度。近期有17%的退稿案例源于作者信息泄露,包括Matlab代码中的个人水印、试验设备LOGO未模糊处理等技术细节。参考文献应突出近三年核心成果,尤其要引用该刊过往刊发的相似主题论文,这对提升选题相关性评估得分至关重要。
审稿流程与常见退稿原因
从投稿到初审的平均周期已缩短至28天,但涉及新型抗震装置验证的论文,因需第三方实验室复现试验,可能额外延长45-60天。统计显示,方法论描述不完整导致的退稿占比达41%,特别是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设定、阻尼比取值依据等细节缺失问题最为突出。
图表质量直接影响评审印象分。编委会近期退回的一篇钢管混凝土柱抗震研究,正是由于滞回曲线缺少能量耗散系数标注。对于混合结构体系研究,建议同时提供原型设计与破坏机制的BIM模型截图,这将有效增强成果的可视化表达。
特色专栏与特刊投稿机遇
每年3月推出的”区域性抗震设计实践”专栏,为本土化规范研究提供专属通道。2024年特刊将聚焦”强震区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收稿范围涵盖海底隧道抗震、高压输电塔减震等冷门领域。把握特刊征稿窗口期,可将录用概率提升至常规时期的1.8倍。
值得注意的新动向是,期刊自2023年起增设”抗震技术转移”板块,接受已获专利授权的创新工法投稿。某研究团队关于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产业化应用研究,正是通过该渠道实现从实验室到工程现场的成果转化。
论文影响力提升技巧
在成果展示层面,采用对比试验组设计能显著增强说服力。某篇高被引论文同时测试了传统RC框架与ECC修复结构的抗震性能,这种对照设计使其Altmetric评分达到期刊平均值的2.3倍。数据共享方面,将试验数据上传至Earthquake Data Hub平台的研究,平均下载量增加47%。
对于新型混合结构体系研究,建议构建完整的参数敏感性分析矩阵。某篇关于自复位钢框架的论文,通过建立21组设计参数组合,清晰呈现了摩擦系数对残余位移的影响规律,这种系统化分析方法获得审稿专家的特别推荐。
投稿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该期刊对方法创新性有何具体要求?
答:相较于纯理论突破,更关注创新技术在工程场景中的验证。建议在引言部分明确现有规范局限性,在方法章节对比传统方案指标参数,并用独立章节讨论技术转化路径。
问题2:混合试验研究需要提供哪些原始数据?
答:需包含数值模型输入文件、试验装置参数清单、传感器布置图及原始波形数据。建议采用HDF5格式打包,并在附录说明数据处理流程。
问题3:如何应对审稿人对样本量的质疑?
答:可通过补充参数敏感性分析,或引用类似研究样本量作为佐证。若涉及全尺寸试验,需在讨论章节明确工程推广的置信区间。
问题4:案例研究类论文的地震动输入选择标准?
答:建议至少包含三条实际地震波(如NGA-West2数据库)和两条人工波。需在方法章节列表对比PGA、频谱特性等参数,并在结果中讨论输入差异性影响。
问题5:退稿后重投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答:需逐条回复审稿意见并标注修改位置,推荐制作修订记录对照表。若涉及试验改进,应补充改进前后的数据对比图,必要时进行统计假设检验。
《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作为连接地震工程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桥梁,持续推动着减隔震技术的发展。随着中国《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深入实施,该刊将成为展示我国抗震技术成果的重要国际窗口。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