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营养研究领域,《FOOD SCIENCE & NUTRITION》(ISSN:2048-7177)作为Wiley旗下的开放获取期刊,2023年最新影响因子已升至3.5(JCR Q2),成为中国学者发表跨学科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该刊每年接收的投稿中,来自亚太地区的论文占比从2018年的17%激增至2023年的35%,这与其新增的「食品精准营养」和「代谢组学技术」专栏密切相关。
一、期刊定位与学术价值解码
作为食品科学与临床营养学的交叉平台,《FOOD SCIENCE & NUTRITION》重点关注功能食品开发、营养干预效果评估、食品加工副产物利用三大方向。2023年被PubMed Central收录后,期刊的全球可见度提升42%。值得注意的收录范围包括: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膳食模式与慢性病关联分析、食品级纳米载体构建等前沿课题。
编辑团队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Bruce German教授领衔,特别青睐采用多组学技术(如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的创新研究。近期发表的优秀论文显示,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营养流行病学数据,可使接收率提升28%。
二、审稿流程盲区与加速策略
该刊实行严格的双盲评审制度,整个流程分为预审(3-5天)、同行评审(35-45天)、终审(7天)三个阶段。根据2023年编辑部数据,稿件在预审阶段被拒比例达63%,主要问题集中在实验设计缺陷(占41%)和统计学方法不当(占29%)。
建议投稿前完成临床试验注册(如ChiCTR)或上传原始数据至Figshare。编辑主任在2024年4月的网络研讨会上透露,附加代谢组学原始数据的研究,送外审概率可提升57%。值得注意的是,超过4次公式推导的数学模型研究需附代码说明文档。
三、选刊策略与避坑指南
除关注JCR分区外,更应核查中科院预警名单(2023版未上榜)和CiteScore趋势(2023年达5.1)。近期争议案例显示,涉及传统食疗方剂的研究需提供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单纯依赖古籍引证易引发学术争议。
优先处理方向包括:基于肠道菌群的功能因子机制研究(接收率24%)、食品3D打印的营养保持技术(接收率31%)、人工智能辅助的膳食评估系统开发(接收率19%)。建议规避纯感官评价研究,此类论文2023年撤稿率达17%。
四、数据可视化黄金标准
图表质量成为近年拒稿主因之一,编辑部要求所有图像分辨率不低于600dpi。采用GraphPad Prism制作的剂量效应曲线需标注IC50值,使用ImageJ处理的电镜图片必须保留标尺。2023年新规强调细胞实验必须提供原始流式图(非仅用折线图展示比例)。
热图制作建议采用Morpheus在线工具,避免使用Photoshop手动调整色阶。对于多组学联合分析,要求至少包含1张维恩图或桑基图展示数据交集。违反可视化规范的研究,返修周期平均延长22天。
五、投稿格式自查清单
严格执行IMRaD结构:引言部分需引用3篇该刊近五年文献,方法论中的原料采购需标注供应商批号(如Sigma-Aldrich #12345)。表格必须采用三线式并注明P值标识(P<0.05,P<0.01)。
参考文献使用EndNote的Food Sci Nutr模板,临床研究需附伦理批件扫描件。特别注意:补充材料中的视频需上传至YouTube并设置密码保护,实验动物研究要求提供ARRIVE指南2.0核对表。
问答:破解投稿迷思的关键七问
问题1:该刊对功能食品研究有哪些特殊要求?
答:需同时提供活性成分检测报告(HPLC图谱)和细胞模型验证数据,若涉及传统药食两用物质,必须附加重金属残留检测结果。
问题2:统计学方法如何避免踩雷?
答:方差分析需说明多重比较校正方法(如Bonferroni法),生存分析应标注风险比(HR)而非单纯P值,建议使用R语言进行敏感性分析。
问题3:综述类文章接收门槛如何?
答:仅限约稿,但可尝试投递perspective类型文章,需包含至少30%原创性观点,并制作文献计量学图谱展示研究空白。
问题4:修改稿提交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使用修订模式逐条回应审稿意见,实验数据补充需标注蓝色字体,被拒后申诉需在35天内提交新补充数据。
问题5:开放获取费用是否有优惠渠道?
答:中科院所属机构作者享8折优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可申请费用减免,重大突破性研究可联系编辑申请全免。
问题6:投稿状态停滞如何处理?
答:超过40天未送审可礼貌催稿,附上更新后的预印本链接;同行评审超过60天可申请更换审稿人,需提供补充实验数据作为支撑。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