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云南石林入选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引发学界热议时,《GEOHERITAGE》期刊作为全球首个聚焦地质遗迹保护的专业学术阵地,再次成为地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本由Springer出版的国际期刊最新影响因子稳定在1.5区间,其特色专栏”Geoheritage and Geoparks”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地质公园申报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际地质保护领域的学术高地
2023年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将自然遗产保护议题推向新高度,《GEOHERITAGE》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核心合作期刊,正扮演着学界与政策制定者的桥梁角色。期刊最新统计显示,其刊发的57%论文涉及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特别是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质系统的适应性保护方案。该刊对跨学科研究的包容性,使其成为自然地理学、环境工程、文化遗产管理的交叉学术平台。
投稿选题的黄金区间把握
分析2023年最新接收的86篇论文可见,结合AI技术的地质建模、数字化文旅中的地学教育创新、岩溶地貌的生态修复技术等领域成为审稿人更青睐的方向。值得关注的是,编委会主席Prof. Brilha在近期网络研讨会上特别强调,投稿需紧扣”保护性利用”的核心逻辑,避免纯理论的地质形态学描述。研究者可将成果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第11项”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第15项”陆地生态”进行关联论证。
写作规范的隐形关卡突破
期刊官网近期更新的投稿须知显示,稿件中的地质遗迹坐标信息须采用新版WGS-84坐标系统,并注明误差范围。针对我国学者常出现的问题,副主编Dr. Reynard特别指出:案例研究需要有明确的保护级别标注,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认定批文编号。数据可视化方面,接受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交互式展示,但需通过Figshare等开放平台提供原始数据。
审稿流程的关键时间节点
根据期刊编辑部主任Dr. Gray的官方回复,稿件从初审到终审的平均周期为89天,但涉及多学科交叉的论文可能触发扩展评审程序。作者在投稿系统中可勾选”快速通道”选项,前提是研究涉及濒危地质遗迹保护或重大工程影响评估。值得一提的是,该刊实施双盲评审,但允许作者建议不超过3位潜在审稿人,这种特殊机制尤其适合我国西北地区特色地貌研究的定向推送。
成果转化的多维度价值实现
2023年12月新开设的”Policy Brief”专栏,为具有政策指导意义的研究提供快车道。我国学者在四川海螺沟冰川研究中的观测数据,正是通过该专栏被《IUCN地质遗产保护指南》引用。更令人振奋的是,期刊正与Esri公司合作开发交互式论文地图系统,入选论文将获得ArcGIS在线平台的长期数据托管服务。
问答精选
问题1:该刊对跨学科研究的接受度如何?
答:《GEOHERITAGE》特别鼓励地质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2023年数据显示,37%的接收论文涉及旅游管理或社区参与等内容,但要求必须有可验证的地学数据支撑。
问题2:案例研究的时间跨度是否有硬性要求?
答:期刊推荐5年以上的连续性观测数据,但特殊情况下接受基于遥感技术的历时性对比研究,前提是空间分辨率优于30米且经过地面验证。
问题3:数据处理中涉及商业软件该如何处理?
答:使用ArcGIS、Petrel等专业软件生成的数据需注明版本号和使用模块,建议同时提供开源替代方案(如QGIS)的处理流程作为补充材料。
问题4:对青年学者是否有专项支持政策?
答:期刊设有”Emerging Researcher”奖项,每年评选3篇优秀论文给予APC费用减免,2024年该计划将特别关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年轻研究者。
问题5:成果如何对接国际保护实践?
答:编辑部定期汇编政策建议报告提交世界遗产中心,作者可申请在论文中添加”Policy Relevance Statement”板块,直供相关国际组织参考。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