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MECHANICS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能源与环境地质力学研究者的学术灯塔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推动下,《GEOMECHANICS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能源与环境地质力学)已成为该领域研究者必关注的顶级期刊。创刊于2014年的这份Elsevier旗下季刊,最新影响因子达到5.817,收录范围覆盖从页岩气开采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前沿议题。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学者在该刊的论文占比提升至38%,印证了我国在能源地质工程领域的快速崛起。

聚焦前沿交叉领域的学术阵地

作为能源开发与环境安全的桥梁期刊,其核心定位在解决地下空间利用中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近年刊发的热点论文集中在深部地热能开发诱发地震机理、氢能源地下储库密封性评估、可燃冰开采的沉积层稳定性等领域。编辑团队特别青睐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岩土力学参数的前沿研究,这与传统地质力学期刊形成显著差异。

值得关注的是,该刊2024年新增「碳中和地质工程」专题板块,目前已有7篇论文探讨玄武岩矿物碳化、废弃油气田改造等创新技术。正在进行的页岩气水平井压裂监测技术专刊征稿,吸引了斯伦贝谢、中石化等企业的研发团队投稿。

破解投稿成功的五个关键密码

基于对2022-2023年356篇录用论文的统计分析,成功稿件普遍具备三个特征:跨学科方法融合(占71%)、真实工程数据验证(89%)、明确的环境影响评估(95%)。特别在数值模拟方向,编辑委员会更关注本构模型在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验证,而非单纯的算法复杂度展示。

审稿人普遍反馈的创新性评估维度包括:地质力学参数获取新方法(如分布式光纤监测)、多尺度耦合建模技术(纳米孔隙到储层尺度)、工程应用验证完整性(需包含不少于3个现场数据对比案例)。近期被拒稿件中,42%因未能清晰阐述理论突破的工程转化路径而被退稿。

把握当前研究的六个风口方向

根据编委会披露的2024年重点方向,深部地质储能系统稳定性(如压缩空气储能)、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库热-水-力耦合效应、海底碳封存诱发海床变形等议题具有更高录用优先级。值得注意的是,采用CT扫描与数字岩心技术的微观机理研究投稿量同比激增200%,但需要警惕方法雷同带来的创新性不足风险。

在实验研究领域,高温高压(>150℃/30MPa)条件下的岩石流变特性测试、人工智能辅助的三维裂隙网络重建、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反演等方向具有较强竞争力。但需注意配套提供原始数据开源代码的比例已从2021年的23%提升至当前68%。

避开十大常见格式雷区

技术编辑披露的拒稿统计显示,33%的初投稿件存在格式缺陷。高频问题包括:未按最新LaTeX模板排版(2023版新增ORCID强制要求)、岩土力学参数单位制式混乱(需严格遵循ISRM规范)、参考文献漏引关键奠基性论文(如Detournay的孔隙弹性理论)。

在图表呈现方面,应力路径示意图必须标注主应力方向箭头,CT扫描图像需提供灰度值与物理参数的对应标尺,现场监测数据图必须包含比例尺和地理坐标系。超过8000字的投稿建议拆分为「方法创新」与「工程验证」两篇系列论文。

构建学术影响力的三大增值策略

在录用基础上提升论文影响力的关键,在于把握该刊特有的传播机制。所有论文自动进入Elsevier的Engineering Village数据库检索,优质论文可获得「主编推荐」专栏曝光。建议在补充材料中上传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文件,该刊网站支持GLTF格式的交互式模型展示。

积极参与「论文延伸解读」视频投稿(5分钟以内),可将Altmetric关注度提升40%-60%。对于重大工程案例研究,建议同步准备技术简报(Technical Note)版本投递至合作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

问答环节

问题1:该刊对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权重如何平衡?
答:根据2023年刊发论文统计,纯理论研究占比27%,工程应用研究58%,方法创新类15%。偏好具有明确工程背景的理论突破,建议在引言部分清晰说明拟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

问题2:实验类论文的数据量要求有何潜规则?
答:岩石力学实验需包含3种以上岩性的对比数据,现场监测研究应覆盖完整工程周期(如压裂作业前中后期)。人工智能研究必须提供训练数据集获取路径。

问题3:跨学科研究的合作作者如何安排更有利?
答:能源企业工程师作为共同作者可提升论文可信度,但需避免作者单位过于分散(建议不超过3个国家的机构)。计算数学背景的作者应列明具体贡献点。

问题4:被拒后的重投成功率如何提高?
答:针对审稿意见逐条修改的同时,建议补充近半年最新参考文献(特别是该刊同主题论文)。重大修改需附修改说明对比表,图表优化建议采用MATLAB的tiledlayout功能重组数据。

问题5:论文延伸成果转化有哪些推荐渠道?
答:该刊与ISRM(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建立了合作通道,优秀成果可获推荐至行业白皮书。涉及专利技术的论文,可通过Elsevier的Patent Cloud服务进行技术转移评估。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