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HNO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LANT AND ANIMAL TRACES》投稿全解析:如何突破遗迹学研究壁垒?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ICHNO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LANT AND ANIMAL TRACES》作为全球唯一专注生物遗迹学的SCI期刊(2023影响因子2.816),近期因发现3.5亿年前鱼类迁徙痕迹的突破性研究引发学界热议。该期刊由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运营,年刊发量保持在60-80篇,特别关注遗迹化石(trace fossil)、生物扰动构造(bioturbation structures)等交叉学科研究,为从事古生态复原、沉积环境分析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发表平台。


一、刊物定位与学术影响力解密

根据2024年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最新数据,ICHNOS在古生物学类别的59种期刊中位列前35%,其五年影响因子增长率达到17.3%。编辑部特别强调创新性痕迹学方法的应用,今年6月发表的澳大利亚团队开发的激光共聚焦显微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就是典型案例。该技术成功解析了白垩纪恐龙足迹的三维压力分布模式,为古生物运动学研究开辟了新维度。

相较于《PALAIOS》《Lethaia》等传统期刊,ICHNOS更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今年第二期发表的南非洞穴古人类用火痕迹研究,就融合了地球化学、考古学与动物行为学方法。这种特色使期刊在环境考古、行星地质等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扩大,NASA火星探测计划团队已有3篇相关研究在此刊发。


二、投稿系统与格式规范精要

期刊采用ScholarOne稿件管理系统,从投稿到初审平均耗时28天(2024年编辑部统计数据)。特别要注意的是,自2023年起新增补充材料提交规范:所有涉及三维建模的研究必须提供可交互的.stl或.obj格式文件,这对遗迹化石的三维复原研究尤为重要。参考文献格式严格执行APA第七版,尤其注意网络优先出版论文的DOI标注要求。

在篇幅控制方面,研究论文建议保持在8000词以内,但重大发现类论文可突破至12000词(需附主编特批说明)。图版分辨率必须达到600dpi,且对古生物痕迹标本必须标注比例尺与方向标识。编辑部主任Martin G. Lockley在最新投稿指南中特别强调,涉及现生生物对照实验的论文,必须通过伦理审查委员会认证。


三、写作框架的创新突破点

成功发表的论文通常具备三大特征:研究问题明确聚焦痕迹形成机制,如今年4月发表的二叠纪穴居昆虫气体交换构造研究;方法论部分详细描述痕迹数字化处理流程,包括点云数据采集、三维重建算法等关键技术参数;再次,讨论环节需关联现代生态学理论,9月刊发的白蚁丘化石能量耗散模型就是典型范例。

在引言构建方面,建议采用”时空缺口法”:先阐述特定地质时期/环境中生物痕迹的记录空白,再引出本研究的技术突破。如近期刊登的寒武纪遗迹化石分异度研究,正是通过揭示早期生物扰动强度与含氧量的非线性关系,获得期刊的高度评价。


四、同行评审的雷区预警

据匿名审稿人反馈,近两年被拒稿件中43%存在方法论缺陷,主要问题集中在痕迹成因的多元解释不足。典型案例包括:未排除非生物成因的伪痕迹(pseudo-traces),对现代生物扰动过程的类比实验设计不完备等。编委会特别提醒,涉及遗迹化石分类学研究必须遵循国际遗迹学委员会(Ichnotaxonomic Working Group)的最新命名规范。

在统计学处理方面,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已成为轨迹形态学研究的标配方法。近期拒稿案例显示,未进行主成分分析的足迹压力分布研究基本无法通过初审。基于机器学习的痕迹分类模型必须提供可解释性分析,单纯”黑箱”算法难以获得学界认可。


五、录用率提升的实战策略

2024年期刊录用率维持在18-22%,但合作论文占比提升至65%。建议与沉积学家、地球化学家组成跨学科团队,如近期发表的晚更新世人类洞穴壁画微生物侵蚀研究,就是考古学家与材料科学家的合作成果。预印本平台(如PaleorXiv)的早期数据共享能显著提高关注度,但需注意与正式投稿的时间间隔。

参加国际遗迹学大会(International Ichnological Congress)的壁报展示是重要的”软投稿”渠道。编辑团队会重点关注会议中的创新研究,2023年会议中呈现的遗迹化石地球化学示踪技术,就有3项研究经扩充后在期刊发表。善用期刊的早期提交服务(Early Submission),可在学科编辑处获得专业修改建议。


六、新兴领域的投稿机遇

深海采矿引发的现代遗迹污染研究成为新的热点方向,期刊正筹划2025年专刊。地外痕迹学研究也值得关注,编辑团队已与欧空局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将优先处理火星车发现的疑似生物扰动构造研究。在技术方法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痕迹模式识别、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创新等方向更易获得快速审稿通道。

纵观近年来ICHNOS的刊文趋势,能够将传统遗迹学分析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最具竞争力。研究者需注意在微生物遗迹、痕迹地层学等新兴交叉领域提前布局,同时严格遵守期刊在数据共享与伦理审查方面的新规范。随着行星地质学的发展,地外天体生物痕迹识别研究或将成为下一个投稿热点。

问答:

问题1:ICHNOS期刊对三维数据提交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自2023年起要求提交可交互的.stl或.obj格式文件,并配套纹理贴图和空间坐标系说明,数据体积超过2GB需提供云存储链接。

问题2:哪些领域的合作研究更容易获得录用?
答: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的交叉研究录用率最高(31%),是古气候模拟与遗迹地层学的结合研究(27%)。

问题3:遗迹化石分类研究需注意什么规范?
答:必须参照国际遗迹学委员会2022年修订的《生物遗迹命名规范》,对新遗迹属的建立需提供三个以上差异化特征参数。

问题4:期刊对现代生物对照实验的要求?
答:需提供完整的伦理审查文件,实验设计必须包含自然状态与人工干预的对比组,录像资料需标注时间码。

问题5:火星痕迹学研究有何特殊注意事项?
答:需使用NASA/JAXA的官方数据格式,地形分析需标注探测器搭载的激光雷达参数,并附行星坐标系定位文件。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