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在离子阱中实现范德波尔振子的量子模拟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量子世界也能“心跳”同步?中国科大联合团队首次在离子阱中实现量子范德波尔振子,揭开量子极限环自发形成与量子同步的神秘面纱。实验不仅观测到非经典的相位锁定与阿诺德舌头,更发现适度耗散竟可增强同步——这与经典直觉完全相反!通过压缩量子噪声,还能诱导双稳态分岔,展现丰富非线性行为。这项突破为量子传感、量子态调控及复杂网络研究开辟全新路径,一场关于量子自持振荡的革命正悄然开启。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范德波尔振子在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研究和同步现象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范德波尔振子量子版本作为驱动-耗散开放量子系统的典范模型,近年来引起理论界关注。由于量子涨落和相干性的存在,量子范德波尔振子展现出较多区别于经典行为的新奇特性,对探讨非平衡量子动力学和发展量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林毅恒团队,联合深圳大学教授李俊和杨晓东、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Eric Lutz,在量子自持振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单个离子实验实现了量子范德波尔振子,演示了量子极限环的形成、量子同步及其增强等非经典行为。
团队基于离子阱系统,以单个钙离子的轴向振动模式模拟量子谐振子,通过耗散工程方法引入可控的自旋-振子耦合,构造出所需的线性和非线性阻尼项。实验采用时序化操控,结合相干驱动与耗散操作,实现了量子范德波尔振子的有效动力学。
在无外部驱动条件下,实验首次观测到量子极限环的自发形成过程。当施加周期驱动后,系统表现出量子同步现象,不同初态都被锁定到与驱动频率一致的周期性运动,并呈现相位锁定。团队进一步绘制出同步区域随参数变化的阿诺德舌头,验证了量子同步的鲁棒性。
实验研究揭示了若干非经典效应:在深量子区域中,适度的线性耗散反而能够增强同步特性,这与经典行为存在本质区别;通过施加特定方向的非经典压缩操作,可抑制量子噪声,提高同步的稳定性;在强压缩条件下,系统会出现相空间分布的分岔现象,形成双稳态特征,展现出丰富的非线性量子动力学行为。
上述工作为实验研究量子谐振子及其非线性动力学提供了新平台,有望应用于量子传感、量子态制备和量子机器学习等领域。同时,将该系统扩展至振子网络可揭示新的集体现象,在推动量子技术发展和非平衡量子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潜力。
10月10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学技术部等的支持。

量子范德波尔振子的实验实现与同步特性

耗散与压缩对量子同步的增强效应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