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析家犬独特的新发突变图景和突变速率规律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家犬的基因突变竟与人类如此不同?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揭示了家犬独特的突变图景:每代突变速率被精确测算,狼与犬的分化时间由此校准至2.3万到3万年前。更惊人的是,CpG岛区域突变速率竟是全基因组平均的2.6倍,且与缺失PRDM9基因导致的重组机制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父龄效应比人类高50%,体型影响突变积累,并首次报道母源超突变案例。这些发现不仅颠覆了对哺乳动物突变机制的认知,更暗示家犬或可作为神经疾病研究的新模型。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新发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料之一。针对新发突变的研究,对深入理解生物进化历程和遗传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人类和少数模式物种中,其他物种的突变机制仍处于未知状态,缺乏物种间的比较已成为探索新发突变决定因素的主要瓶颈。
犬科动物是唯一缺失重组关键基因PRDM9基因的哺乳动物,这极有可能致使其突变景观显著有别于其他物种。家犬经过近代人工育种形成了200个以上品种,它们在遗传、体型、外貌和行为等方面具有显著多样性,这为研究生命史特征,如寿命、发育速度,对突变累积的影响提供了天然条件。因此家犬是极佳的新发突变研究模型,但目前家犬这一领域的研究仍是空白。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国栋领导的国际团队,对43个犬种390个亲子三联家系共643个个体,进行了高深度(50X)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共检出了8312个新发突变,估算出家犬每代每碱基的生殖系突变率约为4.89×10-9。这是目前最精确的家犬突变速率,团队用此重新校准了家犬驯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将狼和犬分歧时间精确到了两万三千年到三万年间。
研究发现,父母年龄尤其是父亲年龄对新发突变数目有显著影响,而且犬类父源突变的年龄效应比人类要高约50%。有意思的是,犬种体型大小对突变积累动态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它们生命史特征有关。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了家犬基因组中CpG岛区域具有显著的高突变速率,约为基因组平均水平的2.6倍,而在人类中并未观察到此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揭示此现象和犬的重组特征而不是甲基化有关。由于家犬缺少PRDM9基因,其重组更多地集中在CpG岛等基因调控区域,进而导致此区域更易发生突变。此外,研究还发现家犬中神经发育相关基因的新发突变出现富集,并发现人类中也有这种富集,提示家犬作为神经相关疾病模型的可能性。同时,研究还鉴定出因母体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出现突变,而导致子代出现超突变,提示子代可能由于母体携带的突变而引发突变激增或遗传疾病,这是迄今为止首次报道的母源超突变案例。
研究揭示了家犬新发突变景观形成的三个关键因素,亲本年龄、生命史特征(体型)和PRDM9基因的缺失,加深了对哺乳动物基因组突变动力学的理解,为基因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关键调控区域(如CpG岛)的高突变速率可能对家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疾病易感性产生影响。研究团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在PRDM9缺失的物种中,重组与突变之间的联系可能与以往认知不同,从而影响基因组的长期演化轨迹。通过跨物种对比突变模式,有望更全面地理解生物进化和遗传病发生的遗传基础,为进化遗传学和人类遗传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研究成果以Determinants of de novo mutations in extended pedigrees of 43 dog breeds为题,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等的支持。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