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信息领域选择投稿期刊时,《IEICE ELECTRONICS EXPRESS》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作为日本电子情报通信学会(IEICE)旗下的开源期刊,自2004年创刊以来已累计发表8000+篇论文,最新影响因子稳定在0.8-1.2区间。今年8月EI检索目录更新后仍保持收录状态,对于追求快速发表的工程师而言是极具性价比的选择。
一、期刊定位与学术影响力解析
作为亚洲地区电子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声平台,《IEICE ELECTRONICS EXPRESS》专注刊载通信系统、集成电路、光电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与IEEE Access相比,其审稿周期缩短约40%,平均录用时间为3个月(从投稿到在线出版)。期刊采用开放获取模式,每篇收取400美元版面费,相较动辄2000美元的国际期刊更显亲民。
根据2023年最新数据,中国学者的投稿占比已达37%,远超日本的28%。编委会特别增设中国区副主编,缓解了过往存在的”日本研究倾向”质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期刊接受技术笔记(Technical Note)类短文,但实验验证完整性仍是关键审核点,近期多起退稿案例都源于原型系统验证不足。
二、审稿流程的”隐形规则”透视
该刊采用单盲审制度,投稿系统标配的AI预审模块会从结构规范、数据完整性等维度进行初筛。建议投稿前使用官方模板核对,特别注意公式编号(必须为MathType编辑)和单位符号(禁用中文单位)。近期新增的图形摘要(Graphical Abstract)要求中,明确限定像素不低于600dpi且包含3个以上信息维度。
通过预审后,平均会有2-3位领域专家参与评审。来自编委会的内部数据显示,审稿人更关注以下三点:实验对照组设置的合理性、新型方法与传统方法的量化比较、工程实现的可行性分析。特别提醒国内研究者注意术语翻译,曾有论文因将”毫米波”误译为”millimeter wave”(正确为”millimetre wave”)导致初审不过。
三、提高录用率的三大实操策略
是”四段式”结构优化法:摘要保留5个以内公式,突出工程价值而非理论深度;引言需引用3篇以上本刊近三年文献;实验部分采用对照表格+趋势图的”可视化论证”;讨论环节必须回应开篇提出的技术痛点。这种结构在盲审中获得通过率较传统写法提高22%。
是数据呈现技巧,当涉及芯片性能数据时,编委会建议包含工艺参数(如28nm CMOS)、测试环境(探针台型号)、对比基准(需列出现有最佳成果)。最近备受推崇的”热力图分析法”,可将多维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直观呈现,这种可视化手段能让评审快速把握技术突破点。
四、高频拒稿原因与应对方案
分析2023年前三季度的退稿通知,”创新性不足”占比高达43%,主要体现在:仅优化现有算法参数而未提出新框架、缺乏跨学科技术融合、应用场景重复度过高。建议在文献综述部分采用”技术树分析法”,清晰标注本研究的突破节点。
语言问题导致的退稿占比18%,常见误区包括被动语态滥用(IEEE风格)、计量单位混用(如同时出现dB和分贝)、专有名词大小写错误(如Wi-Fi写成WIFI)。通过Grammarly的学术版检测后,仍需人工检查专业术语准确性,特别警惕中国式英语表达。
五、录用后必做的三项关键操作
收到录用通知后,务必备份系统生成的稿件编号(格式为21EX-XXXX),这是后期查询检索情况的唯一凭证。校样阶段需重点核对作者排序和单位信息,该刊严格执行”投稿即确定作者顺序”政策,修改需全体作者书面确认。
由于采用连续出版模式,论文上线后应及时申请DOI号绑定。近年来不少作者反馈论文未被Scopus收录的问题,多源于主题分类选择不当。建议对照官网的”Subject Categories”列表,至少选择两个相关度最高的领域(如C类”通信工程”和F类”电子设备”)。
在开放科学浪潮下,《IEICE ELECTRONICS EXPRESS》通过精简审稿流程、控制出版成本等策略,持续吸引着全球电子工程师的目光。研究者若能精准把握其”工程导向、快速验证”的定位,合理运用可视化论证等技巧,将显著提升在这个特殊学术舞台的展现效果。
问题1:该期刊对理论深度的要求如何把握?
答:相比理论研究更看重工程实现,建议将数学推导控制在全文30%以内,重点展示原型系统测试数据。
问题2:是否有必要邀请日本学者作为合作作者?
答:并非必需,但若有日方合作者应注明所属学会分会,可能获得审稿流程加速的机会。
问题3:图表查重系统会检测哪些内容?
答:重点关注电路拓扑结构图、芯片版图、测试环境搭建图等工程图纸的原创性验证。
问题4:技术笔记类文章的数据量要求?
答:至少包含2组对比实验,测试样本量不少于行业标准(如MIMO系统需16组以上信道数据)。
问题5:开放获取费用是否包含彩色印刷?
答:版面费已涵盖网络版彩图费用,若需纸质版彩印需另付150美元/页。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