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虫分类学与多样性研究领域,《INSECT SYSTEMATICS AND DIVERSITY》(ISSN 2475-4447)作为国际昆虫学会旗下核心期刊,近三年影响因子稳定在3.8-4.2区间,持续位列Entomology学科Q1区。本刊特别关注物种界定新方法(如基因组分类学)、进化支序重建技术创新等领域,2023年新增生物地理可视化、显微CT三维重建等特色专栏,为研究者提供多维发表平台。
一、学术定位与最新学科动态
据2024年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显示,该刊论文下载量同比激增47%,特别在整合分类学方向形成学术焦点。编辑委员会最新纳入7位亚洲地区专家,反映亚太地区昆虫多样性研究兴起。值得关注的是,期刊近期明确将行为生态基因组学、共生微生物组分析纳入优先发表范畴,2024年第三期更将推出”热带雨林昆虫适应辐射”特刊。
二、热点领域与投稿方向选择
当前三个最具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包括:基于三代测序的隐存种鉴别体系构建、生物环境交互网络的数学模型解析、鞘翅目表型组学数据库开发。其中,采用自动成像系统获取的4000+样本表型数据集近期获得编辑特别推荐。交叉学科研究中,整合化学计量学与形态测量的系统发育分析方向,投稿接收周期可缩短30%。
三、2024投稿系统升级要点
自今年2月起,期刊采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 6.0系统,新增原始数据自动校验模块。上传材料时需特别注意:表型测量数据必须包含标本馆馆藏编号,分子数据需提交至GISAID或BOLD系统。根据新规,形态描述类论文须附显微CT原始文件(建议分辨率>5μm),进化树构建必须包含比对后矩阵文件。
四、写作规范与审稿要点解密
结果部分需优先展示分类学变动证据链,近三个月退稿案例中,32%因支序支持率不足(建议Bootstrap值>85)或形态差异量化不充分被拒。讨论部分须与Integrative Taxonomy理论框架深度结合,编辑反馈显示,成功稿件多采用”形态-分子-生态”三维论证模型。审稿周期中位数28天,重大发现类论文可申请加急通道。
五、开放科学政策应对策略
期刊自2024年起强制实施FAIR数据原则,要求分类单元描述必须关联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设施(GBIF)。推荐使用Pensoft Writing Tool进行结构化撰写,该工具可自动生成DELTA格式特征矩阵。预印本政策显示,在BioRxiv发布的预印本可缩短14天审稿周期,但需要特别注意版本控制。
投稿实战问答精选
问题1:如何处理模式标本的地理分布数据呈现?
答:必须包含GPS坐标系(建议WGS84)、海拔高程及10年以上气候数据。使用GBIF地图模板可提高信息可视化分数,注意添加IUCN红色名录评估信息。
问题2: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需要满足哪些新要求?
答:需提交比对前原始序列(fasta格式)和参数设置文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必须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串联分析,并附加核苷酸多样性热图。
问题3:形态描述部分有何标准化要求?
答:采用基于ontology的特征描述体系,推荐使用HAO术语库。三维重构影像须包含XYZ轴向测量标尺,显微照片需注明照明方式(如落射差分干涉)。
问题4:如何处理审稿人提出的分类系统修订建议?
答:建议通过BEAST2进行分化时间校准,补充地理分布格局与演化速率相关性分析。使用R语言ape包生成进化假设检验树。
问题5:如何准备补充材料提高接收概率?
答:必须包含物种诊断特征交互式检索表(建议采用Xper3格式),CT扫描数据建议上传至MorphoSource平台。新增AR增强现实展示功能可获得优先出版资格。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