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期刊介绍与投稿策略
顶级地学期刊的学术版图解密
作为地球观测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简称JAG)2023年最新影响因子攀升至7.934,在全球37本遥感类SCI期刊中位列Q1区。该刊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荷兰Elsevier联合出版,专注地理空间技术在资源环境、城市发展、气候变化等交叉领域的创新应用。主编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Pierre-Philippe Mathieu教授指出,当前遥感数据同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该领域的研究范式。
创新选题的黄金切割点
据编委会披露的年度审稿报告,应用导向的跨学科研究最受青睐。2022-2023年度接收论文中,32%涉及多源遥感数据融合,28%聚焦机器学习算法创新,19%关注SDGs指标监测体系构建。值得注意的是,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大规模时空分析研究占比从2020年的7%激增至23%,成为近期快速崛起的热点方向。但编委会特别提醒,单纯算法改进类论文需额外提供验证区域的实地观测数据。
投稿避坑指南:技术路径选择
投稿系统统计显示,方法论层面的创新组合更易突围。典型的成功案例包括:将时序InSAR技术与深度时序预测模型结合的城市沉降预警研究;耦合无人机LiDAR与地面光谱仪数据的红树林碳储量反演框架;应用迁移学习破解小样本农作物分类难题的解决方案。编辑团队特别强调,传统遥感技术(如NDVI时间序列分析)若缺乏新型传感器数据(如高光谱、SAR)的交叉验证,较难通过初审。
写作规范与数据开放要求
期刊要求所有空间分析类论文必须采用WGS84坐标系,并建议使用Jupyter Notebook或R Markdown实现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2023年新增的开放科学政策规定,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数据外,所有空间数据集须在PANGAEA或Zenodo平台公开共享。审稿人特别关注方法部分的可操作性,要求详细说明深度学习模型的超参数调整策略和硬件配置环境。
同行评议背后的潜在规则
编委会成员透露,双盲评审中61%的拒稿发生在初审阶段,主要问题集中在科学假设不清晰(39%)、样本量不足(28%)和统计方法缺陷(19%)。近期热门的空间大模型研究需要特别注意可解释性验证,建议采用SHAP值可视化等技术增强结果的可信度。对于涉及政策建议的论文,编辑更倾向于那些构建了完整的”数据获取-模型开发-决策支持”闭环的研究。
通往接收的一公里
近三年统计数据显示,经过重大修改后录用的论文平均经历2.3轮审稿。编委会建议作者在返修时单独撰写”修改说明”,逐条回应审稿意见并标注稿件对应修改位置。针对理论创新类论文,补充实验需注重多尺度验证:在2022年拒稿重投成功的案例中,87%补充了不同气候带的对比实验,63%增加了开源模型代码的GitHub仓库链接。
问答环节:突破审稿瓶颈的关键策略
问题1:哪些类型的论文最难通过初审?
答:单一传感器数据的常规分析(如仅用Landsat做NDVI变化检测)、缺乏地面验证的算法改进(如纯模型精度提升研究)、未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全局建模(如全国尺度的单一回归模型)位居拒稿前三名。
问题2:如何处理审稿人的负面意见?
答:建议将争议性意见分解为技术性质疑和学术观点分歧。针对前者提供补充实验数据,对后者可在尊重审稿人的基础上,引用领域内最新权威文献进行学术对话,切忌直接否定。
问题3:数据共享有哪些创新呈现方式?
答:除传统的数据仓库存储外,可创建交互式在线地图(如ArcGIS StoryMaps)、开发数据可视化仪表盘(如Tableau Public)、构建Jupyter Book电子书等多媒体呈现方式。
问题4:跨学科研究如何平衡专业深度?
答:建议采用”核心方法深度展开+应用领域精准切入”的双轨策略。在人工智能辅助滑坡监测研究中,重点详述算法创新,同时精准对接地质灾害预警的实际需求。
问题5:期刊对开放获取有何特别要求?
答:2023年起,所有接收论文需同步提交”数据可用性声明”。鼓励作者使用ORCID实现研究成果的精准关联,对采用完全开放许可(CC BY)的论文优先安排快速发表通道。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