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血管影像领域的权威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近年影响因子稳定在2.5区间,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稳居Q2阵营。根据2023年JCR最新数据,该刊年发文量约180篇,平均审稿周期8-12周,正成为影像医学与心脏病学交叉研究的重要载体。在全球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背景下,这本创刊30余年的老牌期刊正通过开放科学政策及临床转化导向,重塑心血管影像技术的学术传播生态。
期刊定位与学科地位解析
该刊聚焦心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功能评估及技术创新,覆盖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CMR)、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等核心领域。近年重点关注影像组学、AI辅助诊断等前沿方向,2023年开设”影像人工智能临床验证”特色专栏。相比《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偏重临床研究,本刊更注重技术创新与多模态融合,特别欢迎基于临床问题的影像设备改良研究。
其编委会构成颇具国际化特征,42位成员来自23个国家,欧洲心脏影像学会前任主席担任总编。投稿作者需特别注意期刊对跨学科研究的偏好,将新型造影剂开发与血流动力学分析结合的论文,在2022年录用率较纯技术研究高出27%。
核心收稿领域与技术前沿
在稿件选题方面,三维超声心动图自动分析、心肌应变成像标准化、CT-FFR技术验证等方向持续高热。值得注意的是,期刊2023年公布的优先主题清单中,应激性心脏成像(如多巴酚丁胺负荷CMR)的临床价值重估被列为重点方向。而单纯影像设备参数优化的论文,需搭配临床验证数据才能达到收稿门槛。
影像组学研究需突破传统纹理分析范畴,期刊鼓励采用深度学习框架进行特征提取。近期刊发的优秀论文显示,将超声影像数据与电子健康记录(EHR)结合的预后模型研究,较单一模态研究更易获得高引。在方法学论文方面,新型图像配准算法、运动伪影校正技术等,若附有开源代码及测试数据包,评审通过率显著提升。
投稿全流程拆解与时效管理
该刊采用Editorial Manager系统,预审阶段平均3-5个工作日。格式规范需特别注意DICOM图像提交标准,要求原始数据符合ISCVMI认证格式。作者推荐审稿人环节,编委会近年严查”审稿人学术关联”,建议选择不同机构的3-5位专家。
根据编辑部统计,2022年退稿主因前三位分别是:临床相关性不足(41%)、统计方法缺陷(23%)、影像质量控制缺失(18%)。成功录用的论文中,87%在修改阶段补充了ROC曲线分析或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平均三轮修改耗时约6周,建议预留充足时间应对方法学质询。
提升录用率的实操策略
选题阶段可参考期刊近三年高频关键词云图,重点把握”影像生物标志物”、”剂量优化”、”工作流程标准化”等热点。方法学部分建议采用国际通用的影像质量评价标准,如CMR研究需符合SCMR指南。统计学审稿人近年强化对机器学习模型的验证要求,建议预留外部验证队列数据。
临床前研究需在讨论章节突出转化价值,比较现有影像方案的优劣势。团队构建方面,包含影像医师、临床心脏病专家、生物工程师的跨学科团队论文,在2022年录用率超单学科团队26%。投稿前可利用期刊提供的格式审查AI工具预检测,可降低38%的格式退稿风险。
学术伦理与质量把控要点
该刊严格执行ICMJE标准,要求公开声明AI辅助写作的使用范围。影像数据需提供完整的去识别化证明,病例报告必须包含患者知情同意书。在学术原创性方面,采用Crossref Similarity Check系统,允许15%以下的文本重复率,但图表重复将直接拒稿。
2023年新增”影像可重复性验证”补充材料提交要求,要求提供DICOM数据的处理流水线。涉及多中心研究的论文,需明确各中心的影像采集协议差异及校准方法。对于介入性影像研究,期刊强制要求提供伦理审批编号及临床试验注册号。
问答环节:精准把握投稿关键点
问题1:该刊对影像-临床结合研究的深度要求?
答:要求明确阐述影像发现的临床决策价值,建议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或成本效益评估。
问题2:病例报告类论文的接收标准?
答:需呈现新型影像技术对罕见病的诊断突破,并附6个月以上随访数据。
问题3:方法学论文的创新性门槛?
答:需在敏感性/特异性指标上较现有方法提升10%,或解决特定临床场景的技术瓶颈。
问题4:开放获取政策的实施细则?
答:APC费用为2980美元,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可申请50%减免。
问题5:影像质量控制的常见疏漏点?
答:65%退稿涉及未说明空间分辨率参数或对比剂注射方案。
问题6:跨学科研究的团队构成建议?
答:理想团队应包含影像技师、临床医师、统计学家三类专业人员。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