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质研究前沿——《ACTA GEOLOGICA POLONICA》的学术定位与投稿全攻略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聚焦地质研究前沿——《ACTA GEOLOGICA POLONICA》的学术定位与投稿全攻略

《ACTA GEOLOGICA POLONICA》作为国际知名的地学期刊,为全球学者搭建地质研究成果交流平台。本文深度解析该期刊的历史溯源、核心领域及投稿策略,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包含审稿周期、选题方向、格式规范的实用指南,助力学者提升论文录用率。

百年传承的地质学术殿堂

创刊于1951年的《ACTA GEOLOGICA POLONICA》,由波兰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所主办,现已被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和Scopus双数据库收录。该刊承载着中欧地区地质学研究的深厚学术积淀,其论文保存有完整的波兰地层剖面数据,堪称东欧地质研究的活字典。
作为季刊的出版周期设置,既保证了学术成果的时效性,又维系了内容的深度挖掘。主编Jarosław Tyszka教授团队近年着力推进开放获取(Open Access)模式,2022年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稳定在1.8-2.3区间,在地球科学领域Q2分区持续领跑。
值得关注的是,该刊特别设立「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古环境演变)专题版块,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精准投稿方向。最近五年收稿范围已从传统区域地质研究,拓展到包含同位素地球化学、数字地质建模等新兴交叉学科。

学科覆盖与发展态势

期刊核心领域涵盖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三大支柱,其中关于喀尔巴阡山脉的构造演化研究占年发稿量35%。近年数据分析显示,微生物岩(Microbialite)成因机制、非常规油气储层表征等主题投稿量增长显著,2023年接收率较往年提升6%。
编辑部统计显示,国际投稿占比从2010年的28%跃升至2022年的61%,中国学者贡献率连续三年保持15%增速。特别在页岩气储层地球化学研究方面,该刊已成为中东欧地区首选发表平台。
值得警惕的是,单纯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接收率已降至12%,而结合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算法的预测模型类论文异军突起。这种趋势提醒投稿者需注重理论方法与实际地质问题的深度融合。

投稿系统的技术革命

2021年启用的ScholarOne投审稿系统大幅提升了处理效率,平均初审周期缩短至25个工作日。作者需特别注意LaTeX模板的特殊排版要求,特别是地质剖面图中坐标系标注规范。
期刊要求提交Graphical Abstract(图文摘要)的创新规定,使论文核心创新点可视化呈现度提升40%。投稿前通过Crossref Similarity Check查重系统预检测,可将因重复率过高退稿的风险降低75%。
如何合理设计Supplementary Material(补充材料)?编辑部建议将原始测试数据、三维地质模型源文件打包为ZIP附件,这对重现研究成果具有关键支撑作用。

审稿流程的解构分析

双盲评审制度下,85%的稿件能获得3位同行专家评议。统计显示地质年代学方向的论文常需补充Ar-Ar法(氩-氩定年法)测试原始数据,而古地磁研究则易因样品定向记录不全遭质疑。
编辑部主任Anna Wysocka博士透露,在修稿阶段重点回应评审意见第三部分的修改建议,能显著提升最终录用概率。当遇到矛盾审稿意见时,建议逐条制作Response Table(回复表格),采用红蓝字体区分原意见与修改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期刊特别设立的Fast Track通道,符合以下条件的论文可优先处理:①包含突破性新发现;②解决重大学术争议;③应用创新研究方法。该通道平均录用周期仅为常规流程的1/3。

影响因子背后的投稿密码

期刊引证报告(JCR)显示,高被引论文存在三个显著特征:多学科交叉性(占72%)、数据开放性(占68%)、方法论创新性(占81%)。以2022年Top1论文为例,其将CT扫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应用于微体化石研究,下载量突破2万次。
引文网络分析表明,参考文献中适度包含期刊自引(建议8-12%),能增强论文与刊物的契合度认知。但需避免过度自引引发学术不端嫌疑。
地理分布维度显示,当前被引文献中35%涉及中东欧地质问题,但亚洲盆地研究方向的论文引用增长率达每年18%。这种区域研究热点的迁移,为投稿选题提供重要参考。

提升录用率的黄金准则

成功投稿的三大核心要素可归纳为:科学问题的区域独特性(占评审权重40%)、研究方法的系统完整性(占35%)、学术价值的全球普适性(占25%)。波兰以外作者需特别注意区域地质背景的清晰阐释。
图表制作规范方面,地层柱状图必须包含国际标准色标,显微照片需注明偏振光类型。对古生物化石描述需严格遵循ICZN(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命名规则。
语言润色环节应着重处理地质术语的准确对应,如将”逆掩断层”统一译为”overthrust fault”。编辑部推荐使用Elsevier Language Editing Services进行专业润色,可使语言问题退稿率下降60%。

以2023年第2期封面论文为例,该研究通过锆石U-Pb测年(铀-铅定年法)重新标定西里西亚地块演化史。其成功要素包括:①建立包含217个采样点的空间数据库;②创新应用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技术;③提出具全球可比性的构造模型。
另一个典型来自中国团队的投稿,通过融合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与野外填图,成功揭示喀尔巴阡前陆盆地新生代变形规律。该文从投稿到接收历时89天,关键在第二轮修改时补充了断层滑动矢量统计分析。
这些案例印证,跨技术方法的有机融合与关键数据的充分展示,是突破区域性期刊局限获得国际认可的核心路径。

常见退稿原因与规避策略

近三年退稿数据分析揭示,方法论缺陷(占41%)、创新性不足(占33%)、数据支撑薄弱(占26%)构成三大退稿主因。特别是涉及古环境重建的研究,经常因替代性指标(Proxy)选择不当遭质疑。
针对构造解析类论文,编辑部强调必须包含至少三种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某青藏高原东缘研究,因同时提供地震剖面、显微构造观测和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而快速过审。
值得警示的是,涉及敏感政治地理表述时,必须严格遵循联合国地名使用规范。近期就有论文因错误标注克里米亚地区地理归属而遭撤稿。

《ACTA GEOLOGICA POLONICA》作为连接东西方地质研究的重要桥梁,既保持区域特色又兼具国际视野。投稿者需精准把握其学术定位,在突出区域地质价值的同时,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融合与数据的完整呈现。通过系统性优化选题策略、写作规范及审稿应对,可将论文录用率提升2-3倍,在地学领域建立学术影响力。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