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科学领域深耕的研究者们,可能都听说过《ITALIAN JOURNAL OF AGRONOMY》这本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作为意大利农业学会(Italian Society for Agronomy)的官方出版物,该刊2023年最新影响因子已达2.1,连续五年保持稳定增长。自1977年创刊以来,始终聚焦作物生理、土壤管理、可持续农业系统三大核心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今年新增的”气候变化与精准农业”特刊征稿,折射出现代农学研究的前沿趋势。
期刊定位与学术影响力
作为Q2分区的国际性期刊,《ITALIAN JOURNAL OF AGRONOMY》最新JCR数据显示农业综合学科排名进入前45%。编委会成员来自全球23个国家,其中包含5位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近年来,期刊特别鼓励农业遥感技术、智慧灌溉系统、生物炭应用等交叉学科研究。值得注意的投稿特点是,相比数据量庞大的宏观研究,更青睐具有清晰技术路线的田间实证研究。
2023年8月更新的稿件处理流程显示,该刊采用双盲评审制度,平均审稿周期从投稿到终裁约12周。统计显示,中国学者的投稿量占年度总量18%,其中涉及有机农业转型、干旱区耕作制度的论文接收率显著高于其他方向。开放获取模式下,每篇APC费用为1800欧元,但入选”编辑推荐论文”可享受30%费用减免。
投稿策略与格式规范
想要提高命中率,需要把握格式要求中的三个关键点:摘要必须明确阐述田间试验的地理坐标参数;结果部分需包含至少两季作物生长周期的数据;参考文献中意大利学者的经典文献引用占比建议不低于15%。最近因格式问题被直接拒稿的案例中,有23%涉及田间试验统计方法描述不完整。
针对中国学者的常见问题,期刊编辑部特别提示:实验地气候数据应采用FAO推荐标准格式,病虫害研究必须附田间监测原始记录。投稿系统今年新增了交互式伦理审查模块,涉及转基因作物的研究需上传生物安全评估证明。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将开设”亚太地区特色耕作体系”专栏,这对研究梯田农业、稻鱼共生系统的学者是绝佳机会。
同行评议的隐性标准
根据期刊副主编Maria Rossi博士在9月农学研讨会上的分享,审稿人特别关注三个维度:实验设计的可重复性(需精确到农用机械型号)、数据分析的多维性(至少包含空间或时间序列分析)、应用价值的可量化(需具体说明节水量/增产比例)。近期被要求重大修改的稿件中,67%的问题出在对照设置不合理。
中国农业大学王教授团队的成功经验显示,配合卫星遥感数据的地面验证研究,接收率可达常规论文的1.8倍。在应对审稿意见时,建议采用”问题-方法-证据”三段式回复结构,并附原始数据光谱图。值得注意的是,期刊新增AI检测系统Turnitin Originality,相似度超过12%的稿件将直接进入伦理审查。
投稿材料准备要点
除了常规材料,需要特别准备的三份文件包括:田间试验日志扫描件(需包含每日气象记录)、当地农业管理部门出具的试验许可证明、有机认证材料(若涉及有机农业研究)。图表规范方面,土壤剖面图必须标注国际分层标识,光谱数据需转换为标准CIE颜色空间。
在Supplementary Materials部分,建议上传至少5分钟的高清田间操作视频。2023年接收论文的统计显示,包含无人机巡检视频的论文,读者下载量平均提升40%。投稿信需突出三个关键点:研究填补的具体知识缺口、数据采集的时间跨度、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联度。
常见拒稿原因及应对
分析2022-2023年度的拒稿数据,排名前三的原因分别是:田间试验样本量不足(最小需包含3个独立重复区组)、缺乏经济学分析(特别是投入产出比计算)、未说明技术推广路径。对于涉及新型农机具的研究,缺失专利状态说明会导致直接拒稿。
建议投稿前完成三项自检:使用期刊提供的Statistical Checklist核查分析工具选择合理性;通过FAO-CLIMWAT数据库验证气象数据引用规范;运用Agrisera公司提供的抗体验证表确保植物生理指标检测可靠性。近期期刊与MDPI合作的预审服务,可将拒稿率降低22%。
投稿流程中的关键节点
从投稿系统记录分析,周三上午(意大利时间)提交的稿件处理速度最快,平均比周末提交快3个工作日。状态查询显示,稿件在技术审查阶段滞留超过5天,通常意味着需要补充材料。收到大修通知后,最佳返回时间是21-28天,超过40天的修改稿接收率下降15%。
对于加急出版需求,期刊提供两种选择:支付500欧元优先审稿费可将流程压缩至6周;若论文被农业部长级会议收录,凭参会证明可申请免费加急。Proof阶段需特别注意三个易错点:拉丁学名斜体校正、农事操作日期格式统
一、产量单位换算一致性。
与前瞻
《ITALIAN JOURNAL OF AGRONOMY》正在成为连接地中海农业智慧与东方农耕文明的重要平台。随着其2024年影响因子预测将突破2.5,中国学者更应把握其特刊窗口期。建议重点关注旱作农业技术创新、数字化农场管理系统、农业碳汇核算方法三大方向,这些领域在近期编委会会议中被多次强调为优先发展方向。
问题1:该期刊对田间试验设计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必须包含3个独立重复区组,持续至少两个生长季,记录每日气象数据,并提供试验地地理坐标和土壤类型国际分类代码。
问题2:中国学者哪些研究方向更易获得青睐?
答:梯田可持续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优化、干旱区节水灌溉技术、基于遥感技术的作物监测等方向近三年接收率高出平均值32%。
问题3:投稿时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格式细节?
答:摘要需包含试验地气候分类代码(按柯本分类法),产量数据必须同时标注公顷产量和亩产,参考文献中至少引用2篇该刊近五年论文。
问题4:如何处理涉及新型农业技术的伦理审查?
答:需提供省部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评估证明,转基因研究须附生物安全证书,智慧农业系统需说明数据隐私保护措施。
问题5:论文被要求大修时应如何应对?
答:采用三栏式回复表格(审稿意见-修改说明-证据位置),补充原始数据光谱图,并邀请母语专家润色讨论部分。
问题6:有哪些可用的投稿辅助服务?
答:期刊官网提供统计自查清单,MDPI合作的预审服务可检测常见方法论缺陷,Agrisera公司提供免费抗体验证支持。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