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超越边界:人工智能中的能动性、身份认同与共生”学术论坛在大连理工大学成功召开
9月23日上午,“超越边界:人工智能中的能动性、身份认同与共生”学术论坛在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人文学院主办,由《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ultures of Science》《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Language》提供学术支持。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张卫教授主持开幕式。学院党委书记张远航教授为论坛致辞。他指出,本次会议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与文化隔阂,推动形成更具包容性与创新性的研究范式。
主旨报告由哲学系主任于雪副教授主持。厦门大学朱菁教授的报告以“大语言模型与知识工程:社会知识论的新议题”为题,提出广义知识工程概念。维也纳大学马克·考科尔伯格(Mark Coeckelbergh)教授以“大语言模型与写作的未来”为题,分析了大语言模型的伦理、法律和社会挑战。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阿尔弗雷德·诺德曼(Alfred Nordmann)教授以“面对人工智能的阅读和写作”为题,从读者、书写者两种视角对比看待作者的两次身份转变。浙江大学李恒威教授考察了以生命为本源的意识理论和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并提出建构以生命为核心的意识理论。
大会报告由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王亮副教授、我校人文学院郭菁教授和于雪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基于儒家礼仪实践的社会机器人的伦理设计”“邻人、他者与人工智能中的责任归属”“大语言模型如何挑战生成能动性”的学术报告,从不同的方面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议题。
讨论环节由哲学系副主任彭妤琪博士主持。我校人文学院博士后史蒂芬·德赛绅(Stephen DeCasien)、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大连海事大学杨之林博士,我校连帅博士、张峥博士等学者先后发表观点。
会议总结由学院副院长陈高华教授主持。我校王前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当前大语言模型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颠覆性和争议性的技术,也促使我们用前所未有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认知,我们应该以这次研讨会为起点,继续以哲学的反思性照亮科技的边界。
本次学术论坛依托外国专家重点支撑项目(全球化变局下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跨文化路径研究,D20240169),旨在通过汇聚国内外哲学学者的智慧,探索国际合作背景下哲学学科的创新发展路径,从而提升我校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来源:人文学院
编辑:王增强
,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