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管介入治疗领域,《JOURNAL OF ENDOVASCULAR THERAPY》始终扮演着学术灯塔的角色。这本由国际腔内血管外科专家协会(ISES)主办的SCI期刊,2023年最新影响因子攀升至3.782,成为腔内治疗研究者的首选发表平台。随着全球微创手术需求的激增,该刊年收稿量较五年前增长137%,但录用率却严格控制在18%-22%区间。
核心办刊理念与发展脉络
创刊于1994年的《JOURNAL OF ENDOVASCULAR THERAPY》,始终秉承”技术转化与临床验证并重”的办刊方针。期刊特别关注新型血管覆膜支架的生物力学研究、介入器械的数字化建模等前沿领域,2023年开辟的”智能导航系统”专栏已产生4篇ESI高被引论文。值得注意的是,主编团队在最新编委会议中强调,将加大病例队列研究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的刊载比重。
在血管介入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该刊近三年发表的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相关论文中,涉及人工智能术前规划系统的研究占比达41%。这种导向性使得期刊在Web of Science的”心血管系统”分类中始终保持Q1区地位,2024年即时影响因子预估突破4.0门槛。
严谨的同行评议机制解析
该刊采用三重盲审制度,平均审稿周期控制在8-12周。编辑部主任Dr. Michael Dake在2023年美国血管外科年会披露,其拒稿原因中,方法学缺陷占38%、临床创新性不足占29%、统计学错误占19%。特别需要提醒投稿者的是,涉及药物涂层球囊的研究必须提供至少24个月的随访数据,这是近年新增的硬性要求。
统计显示,采用前瞻性登记研究设计(如VSGNE注册研究)的论文录用率较回顾性分析高67%。对于新技术类论文,期刊要求必须包含与传统术式的头对头比较,且样本量不少于50例/组。在图表规范方面,血管三维重建影像必须提交DICOM原始数据供复核。
写作框架与结构优化策略
成功发表的范本显示,讨论部分应重点剖析技术改良细节而非泛泛而谈临床意义。2023年高被引论文TOP10中,87%都包含专用的”技术难点突破”章节。在方法学描述时,要详细说明导丝塑形角度、球囊命名压维持时间等实操参数,这往往是中国学者容易忽视的细节。
病例报道类稿件需格外注意伦理审查规范。期刊自2022年起要求所有介入手术相关研究必须提供辐射剂量记录,并使用DAP(剂量面积乘积)作为标准计量单位。对于杂交手术室配置、术中超声使用策略等细节,建议通过流程图示直观呈现。
开放获取与传播效应分析
自2021年转为混合出版模式后,该刊的Altmetric关注度提升215%。选择OA发表的论文中,来自亚洲机构的占比从19%跃升至37%。数据显示,视频摘要可使论文下载量提升3.2倍,特别是腔内手术操作演示类视频的平均观看时长达到14分钟。
值得关注的是,期刊正与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合作开发增强型数字内容。作者可上传三维血管模型交互文件,读者通过AR技术可直观观察支架释放过程。这种技术赋能的传播方式,使得复杂血管解剖结构的展示突破传统平面局限。
中国学者投稿注意事项
分析2019-2023年中国投稿数据,方法论部分缺失样本量估算依据、未声明COI(利益冲突)是最常见退稿原因。在多中心研究方面,建议明确各参与中心的手术量级及质量控制流程。对于腔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判定标准,必须引用最新版全球血管注册研究共识。
在参考文献选择上,近三年文献占比应超过60%,特别要避免过度自引。临床研究类论文需附IRB批件编号,病例报告必须包含完整的随访记录模板。投稿前建议参考期刊官网提供的”结构化摘要”撰写指南,这可使初审通过率提升28%。
问答:投稿者最关心的核心问题
问题1:该刊对临床研究的随访时间有何具体要求?
答:药物介入治疗需24个月以上随访,器械相关研究至少12个月,复杂主动脉病例建议提供36个月数据。
问题2:三维重建影像的投稿标准是什么?
答:要求提供0.5mm层厚CT原始数据,血管建模需标注HU值范围,动画演示时长控制在90秒以内。
问题3:中国作者的语言润色有哪些建议?
答:重点检查器械名称的标准缩写(如PTA代表经皮血管成形术),避免直译手术器械俚语。
问题4:开放获取费用及优惠政策?
答:基础APC为3200美元,ISES会员享受85折,中科院JCR1区机构可申请费用减免。
问题5:投稿中的常见统计学错误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未校正多重比较、生存分析忽略竞争风险、误用参数检验处理偏态数据等。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