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罗的海地区物理学术圈,《LITHUANIAN JOURNAL OF PHYSICS》以其对凝聚态物理与光子学研究的深度聚焦,成为东欧地区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作为立陶宛科学院主管的英文季刊,该刊2023年最新影响因子提升至1.98,在中科院物理大类分区中稳居四区,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的窗口。
一、期刊的学术定位与发展轨迹
创刊于1961年的《LITHUANIAN JOURNAL OF PHYSICS》,其发展轨迹印证了东欧理论物理学派的兴衰变迁。近年来编辑部通过三个转型增强国际影响力:是设立”超材料与纳米光子学”特色专栏,吸引全球27个国家学者投稿;建立与维尔纽斯大学量子技术中心的定向合作;引入AI辅助预审系统,将初审周期缩短至14个工作日。
期刊目前的优势领域集中在拓扑绝缘体实验研究、等离激元传感技术开发,以及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理论创新。编辑部主任Dalia Bražinskienė在2023年编委会议中透露,期刊计划新增”能源材料物理”交叉学科板块,这将为光伏材料、电池界面研究提供新阵地。
二、投稿类型与格式规范要点
该刊接受的稿件类型涵盖完整研究论文、快报和特邀综述三类,其中快报的字数限制(3500词)和图表数量(4图/表)最为严格。格式方面需特别注意:参考文献必须使用APS格式,理论推导需附MathType源文件,实验类论文须包含原始数据托管链接。
2023年6月起执行的可视化数据提交规范要求:所有二维数据图必须提供Origin项目文件,光谱数据需附带仪器标定证书扫描件,这反映出期刊对实验结果可重复性的严苛态度。违反格式要求的稿件将直接进入”技术审查-作者修改”的循环流程,平均延误约23天。
三、同行评议的特殊流程解析
区别于多数期刊的双盲评审,《LITHUANIAN JOURNAL OF PHYSICS》采用”半开放评审”机制:作者可推荐来自波罗的海三国、北欧五国及V4集团(维谢格拉德集团)的专家。编委会统计显示,接受推荐的审稿人占比达68%,这对区域合作网络内的研究者尤为有利。
争议性论文的仲裁机制独具特色:当两位审稿人意见相左时,会启动”三人仲裁委员会”,由领域顾问、方法论专家和技术复现员组成。近两年有17篇论文经此流程获得发表,其中包含引发关注的”石墨烯量子点反常荧光”研究。
四、影响因子提升策略与录用门槛
期刊影响因子的持续提升(从2020年1.12升至2023年1.98)源于两大策略:一是与Springer Nature合作开拓亚洲市场,中国区稿件占比从5%跃升至19%;二是设立”快速发表通道”,将特定领域论文的出版周期压缩至8周。但这同时导致录用率下降至31%,实验数据的完整性与理论的新颖性成为核心筛选标准。
从编委反馈看,理论物理类论文需要呈现清晰的数学框架创新,凝聚态实验研究则强调仪器参数的全息记录。近期被拒稿件的常见缺陷包括:对照实验设计不严密(占比43%)、理论模型验证维度单一(29%)、英文表述存在逻辑断裂(18%)。
五、开放获取政策的实践策略
作为非完全OA期刊,其APC费用($1350)包含特殊豁免条款:来自中低收入国家的通讯作者可申请费用减免,联合实验室成果可获7折优惠。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试行的”数据开放激励计划”,凡在Zenodo平台共享原始数据的论文,可获得专属DOI与Altmetric追踪服务。
从科研传播角度看,该刊论文在ResearchGate的平均关注度达87次/篇,高于同类区域性期刊。但社交媒体传播存在明显领域差异:量子计算相关论文的推特提及率是传统凝聚态研究的3.2倍,这提示作者在成果推广时需注重传播渠道的差异化选择。
问答专区
问题1:该刊是否接受纯理论研究?
答:接受但筛选严格,需呈现数学框架的突破性创新,近两年理论物理录用率为21%,低于实验研究的39%。
问题2:开放获取费用是否必须支付?
答:非强制,选择传统订阅模式仍可发表,但OA论文的下载量是前者的2.7倍。
问题3:推荐审稿人需符合哪些条件?
答:要求至少5篇相关领域代表作,且近三年在JCR Q2以上期刊发表过论文,来自合作国家优先。
问题4:数据可视化有何特殊要求?
答:禁止使用渐变色填充图表,坐标系必须标注误差棒来源,三维成像数据需提供多角度视图。
问题5:合作论文的署名规则?
答:通讯作者单位须包含立陶宛合作方,非英语国家作者需提交专业润色证明。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