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领域的权威期刊,《MATERIALS AND STRUCTURES》创刊57年来持续引领学术前沿。最新公布的JCR影响因子3.724印证了其学术地位。2023年全球基建项目加速推进背景下,该刊接收论文数量同比增加18%,中国学者贡献率突破40%新关口。
一、学科定位与学术价值解析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重点关注土木工程材料创新与结构安全评估两大核心领域。从纳米混凝土的微观改性到大型桥梁的健康监测系统,期刊涵盖新材料研发、结构可靠性分析、耐久性评价等核心方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刊近年强调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验证,要求研究团队提交完整原始数据包。
相比同类期刊,其审稿周期稳定在10-14周。根据2023年内部统计,接受率维持在27%左右,其中中国投稿团队的平均修改轮次为2.8次。对工程现场的实测数据、数值模拟的验证方法等实证性研究特别关注。
二、投稿系统与格式规范要点
2024年版投稿指南强化了对图表规范的要求,明确分辨率需达到600dpi。参考文献格式严格执行芝加哥手册第17版标准,对于中文文献的英译标注新增示例模板。特别注意规避”材料性能””结构响应”等高频词的重复使用,建议通过”力学行为””本构特征”等术语替换。
研究数据必须托管在Figshare或Zenodo等开放平台,论文中的数据分析代码建议上传至GitHub等代码库。期刊编辑团队在2023年新设数据真实性审查小组,针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等关键实验参数进行抽样核查。
三、选题设计与创新性突破
近期热点集中在低碳建筑材料、智能监测技术、3D打印结构等方向。分析2023年刊发论文,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占比31%,智能传感器应用论文数量增长280%。评审专家反馈表明,跨尺度研究(如微纳米改性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更易获得优先发表。
建议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如绿色建筑项目)、重大工程案例(如川藏铁路)进行选题。近期接受的优秀论文普遍包含至少3年的长期观测数据,或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验证。
四、审稿流程与返修应对策略
采用双盲审制度,但要求通讯作者提供ORCID认证。据最近50篇中国论文统计,85%的退稿源于实验方案设计缺陷,而非英语表达能力。常见修改意见包括:补充原位测试数据、完善统计分析方法、增加环境因素变量。
推荐使用Endnote管理文献,在返修时采用修订模式逐条回应。对于跨学科研究(如材料-结构-人工智能交叉),建议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作为共同作者强化方法论支撑。
五、成功案例与典型退稿分析
同济大学团队关于海水海砂混凝土的研究,通过设置对照实验组验证氯离子扩散模型,历经三轮修改最终接收。东南大学某投稿因缺乏长期暴露试验数据被拒,补充1年自然暴露测试后转投终获通过。
典型退稿原因包括:实验样本量不足(小于5组)、商业软件计算结果缺乏理论推导、创新点描述不聚焦等。2023年起新增科研伦理审查环节,涉及工程现场试验需提供监理单位证明。
投稿策略
针对《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的特征,建议研究团队预先研读近三年高被引论文,重视工程应用价值挖掘。数据处理需符合FAIR原则,理论分析要衔接工程规范要求。注重结构健康监测新方法的实证研究,合理运用多尺度建模技术,将显著提升论文竞争力。
问题1:如何处理审稿人提出的补充实验要求?
答:建议优先考虑原位无损检测等非破坏性方法,与工程现场协同获取数据。若条件受限,可通过数值模拟与既有数据库对比分析,但需声明方法局限性。
问题2:理论文章如何在该刊获得接收机会?
答:重点衔接现行设计规范(如Eurocode)的改进需求,需提供工程案例验证,建议理论推导配合参数敏感性分析。
问题3:跨学科研究的投稿注意事项?
答:明确界定核心创新领域,材料-结构交叉研究需设立清晰的技术路线图,人工智能应用须包含物理机理解释。
问题4:如何规避学术伦理风险?
答:野外试验需提供工程监理证明,工业合作项目应声明利益关系,涉及专利技术需提交授权文件。
问题5:中国作者常见语言问题有哪些?
答:需注意术语统一(如”stress-strain curve”非”σ-ε curve”),避免直译中文句式,建议使用Grammarly进行科技英语润色。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