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智慧航运,上海交大张卫东团队赋能沪上首艘集散两用纯电动智能船舶吉水启航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一艘船竟能实现“零排放、零噪音”航行,还能自主避障、智能规划航线?上海首艘64TEU集散两用纯电动智能船“国峡001号”已吉水启航!搭载1571KWh大容量电池,续航120公里,年减碳450吨,由上海交大张卫东团队领衔打造智能驾驶系统,融合雷达、AIS、视觉等多源感知,实现精准导航与自主决策。这不仅是内河航运的绿色革命,更标志着长三角智慧航运迈入新纪元。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9月15日,上海首艘集散两用纯电动智能船舶“国峡001号”在浙江嘉兴浙北造船厂正式吉水。标志着上海内河航运纯电动智能船舶示范应用迈入新阶段,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航运新支撑。

领跑智慧航运,上海交大张卫东团队赋能沪上首艘集散两用纯电动智能船舶吉水启航

作为上海内河航运绿色智能转型之作,“国峡001号”船舶参数极具竞争力:船长63.7米、船宽12.6米、型深3.5米,采用集散两用创新设计,可承载64个标准集装箱,载重吨达1883吨,完全适配标准三级航道;船载1571KWh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采用高效充电模式,续航力达120公里,建成后将重点服务上海黄浦江、大治河两大核心水域,助力区域绿色物流运输升级。

该船舶搭载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由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张卫东教授牵头,联合海之韵(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该智能驾驶系统赋予了船舶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精准的自主导航能力以及可靠的避碰决策能力。它能够实时融合雷达、AIS、摄像头、电子海图等多源信息,实现对周边船舶、航道等目标的精准识别,并自主规划最优航线,显著提升航行的安全性与效率,为未来实现更高等级的无人化、自主化航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上海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长期面临传统燃油船舶的双重困扰:一方面,燃油船的噪音与尾气排放,严重影响滨江两岸居民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城市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的内河转驳需求持续旺盛,传统船舶已难以适配绿色发展要求。“国峡001号” 纯电动船舶的出现,恰好破解这一矛盾。据测算,该船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吨,真正实现航行全程 “零排放、零污染、零噪音”,既精准响应国家及地方节能减排政策导向,又更加契合滨江沿线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领跑智慧航运,上海交大张卫东团队赋能沪上首艘集散两用纯电动智能船舶吉水启航

此次上海市首艘64TEU集散两用纯电动智能船舶的吉水,是上海市航运业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自动化与感知学院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在智能航行技术迭代、新能源船舶应用推广、航运大数据平台建设等领域深耕发力,为上海跻身全球智慧航运前列贡献的“交大方案”。

目前,张卫东教授团队正与国峡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深化合作,依托上海临港同步搭建覆盖船务管理、实时监测、智能机舱、驾驶员防疲劳预警的大数据中心,以技术创新驱动内河航运效率提升,全力打造科技航运新高地,持续释放“产学研用”融合效能。

作者: 自动化与感知学院 供稿单位: 自动化与感知学院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