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湖泊水储量估算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湖泊数量众多且分布密集,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湖泊的水下地形测量数据较少,对高原湖泊水储量及其变化的准确估算有一定影响。尽管激光雷达的穿透特性被应用于重建滨海水下地形等领域,但由于穿...
研究揭示气候变暖影响冰前湖微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模式的机理
冰前湖与冰川末端相连,是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响应的信息载体。冰前湖因低温、贫营养和强辐射等特性而少有高等生物存活,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栖息着大量微生物。近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和冰川加速消融正在改变冰...
刷新纪录!我国青藏高原环境科学钻探深度达750米
近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取得新进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点项目“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尼玛盆地印度季风演化与高原北移隆升”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
研究发现夏河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持续生存到距今约4万年前
7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关于青藏高原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类的研究成果(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
研究发现植物可通过恒定叶片生长和衰老时间比例适应气候变化
合理的时间分配是推动个人与社会进步的主观能动行为。对植物而言,这种时间分配策略可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然而,长期以来,生态学研究更多关注植物在物质资源方面的利用策略,如碳、水、养分的分...
研究揭示喜马拉雅中部南坡季风前极端降水的水汽来源及输送机制
季风爆发前,喜马拉雅山中部南坡暴雨暴雪等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该地区冰川变化、植物生长和居民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然而,这种极端降水的水汽来源及水汽输送的动力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
青藏高原降水观测研究获进展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水循环正发生变化。降水是水循环的核心环节之一,降水的准确估算是科学开展水资源管理、水循环研究和水灾害防控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现地面仪器监测低估了青藏高原的...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续扩张趋势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研究员张国庆等发现,过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张超过1万平方公里。研究预估,至21世纪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补给,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积...
青藏高原所等发表关于全球冰湖与溃决洪水特征与变化的综述文章
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正在加速消融与退缩。当冰川融水被冰川、冰碛或基岩阻塞时,冰湖在冰前、冰缘、冰面、冰内或冰下形成。而冰湖会引发冰湖溃决洪水(GLOF)。开展全球性的冰湖地理分布、形成时间、演变过程和...
青藏高原所关于青藏高原蒸散发增长速率的研究获进展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呈现出暖湿化和失衡趋势,高原的水循环过程也相应表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在这一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蒸散发如何响应以及青藏高原蒸散发的响应变化受何种因素主导,是当前高原水循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