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钟声课题组发现植物传粉过程中“未雨绸缪”的“两步授粉”备份新机制,为作物逆境下的育性优化提供新思路
2025年4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瞿礼嘉/钟声团队在《细胞》(Cell)期刊在线发表题为“A two-step self-pollination mechanism...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法文哲课题组在月壤时空演化建模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几乎整个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由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组成的结构松散的风化层,称为月壤。月壤主要由陨石小天体撞击的机械破碎作用形成,并受到太阳风和宇宙射线长期照射、昼夜大幅温差所引起的热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法文哲课题组揭示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源区与演化历史
2024年6月2日,我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SPA),采集并返回了1935.3g月球样品,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样品返回...
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团队揭示2024年全球植被绿度创历史新高
全球植被绿度变化,关系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对全球气候治理意义重大。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人类活动加剧,深刻影响植被生长。《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首次揭示质子三维自旋结构
近日,由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组成的横向核子层析合作组,在质子自旋结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通过量子色动力学(QCD)横动量依赖因子化理论框架,结合次领头阶...
北京大学工学院徐克团队发现上覆盐水驱动冻土融化新机制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徐克课题组以冻土融化为模型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固-液相变理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DOI:1...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易莉课题组利用Shank3突变犬模型揭示孤独症面孔加工异常机制
识别和处理面部信息是人际交往的关键,对社交互动的质量有着深远影响。孤独症个体在面孔加工上的特异性已被广泛认为是其社会认知障碍的典型表现之一,这种特异性会影响他们对社交信息的处理,从而影响社交表现和症状...
北京大学朴世龙团队发现中国植被以全球三倍速度持续变绿
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者。数十年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等战略性生态工程,并积极推动农业集约化等绿色发展模式,主导了全球植被变绿,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詹思延教授团队发文揭示癫痫潜在的治疗选择
2025年3月2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詹思延教授团队在Diabetes Care(IF:14.8)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Use of Sodium...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杨卢奕团队运用超快高温烧结技术发展锂电池正极材料水系粘结剂取得进展
伴随着消费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层状钴酸锂正极材料(LiCoO2,LCO)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4.5V(vs Li+/Li)以上的电压下,LCO会发生严重的结构退化,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