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潘锋团队与合作者在《自然·通讯》发文,提出基于拓扑/图论结构化学与AI的自动化多相催化活性相探索框架
电催化是实现可持续能源转化与减碳减排的关键技术。电催化反应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并且和环境中的物种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工况下的活性相结构,活性相结构搜索的传统算法存在条件依赖性,无法适应无序和动态结构...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团队在活细胞内多细胞器的快速成像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内部包含众多细胞器,这些细胞器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然而,由于细胞器的尺寸微小、动态变化迅速且种类繁多,对活细胞内细胞器的实时成像一直是科学界面临的难题。荧光染...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刘志博团队与合作者报道靶向共价核药物有望改变甲状腺髓样癌诊疗方案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刘志博团队及合作者在肿瘤学领域权威期刊Cancer Discovery(IF=29.7)发表题为“CTR-FAPI PET enables precision...
北京大学张泽民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细胞》发文,揭示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的免疫微环境异质性
2025年3月26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课题组联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平实验室、重...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刘富坤团队发现银河系中心一千万年前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事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和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刘富坤教授领导的团队近日在国际著名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发表了一项重要发现。通过分析银河系中心超高速恒星的速...
北京大学王栋教授与合作者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文解读地缘技术竞争视角下的中美智库观点
3月19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正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与合作者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中美地缘技术竞争视角下的中美智库观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刊》当期封面论...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发现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新机制
2025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赵扬玉团队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巍团队联合在Redox Biology发表了题为“Oxidative stress-mediated abnormal polar...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吕华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原位“接枝聚合”技术破解蛋白药物长效与免疫原性难题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其代谢终产物尿酸在血中异常蓄积而形成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变化,患者数量迅猛增加,在部分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达30%—40%,而在我国部分...
北京大学全球多源高分辨率温室气体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GEMS)正式发布,助力全球环境治理与碳中和目标实现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挑战之一,已对自然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整合,正式推出了全球多源高分辨温室气体及大气污染...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聂绩和胡永云团队模拟研究北大西洋涛动的起源与演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大陆演化与季风系统演变”古气候模拟小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聂绩和胡永云团队模拟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