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泽鹏课题组通过自由基‒自由基交叉偶联实现手性叔碳中心的精准构筑,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对映选择性烷基‒烷基交叉偶联是构建手性三维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策略,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等领域至关重要。自由基‒自由基交叉偶联为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这种方法可使用来源广泛的自由...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勇/王旭团队关于手性保护非对称声信息传输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声学研究所李勇、王旭教授团队在手性保护的极端非对称声信息传输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手性保护与拓扑荷守恒的极端非对称声信息传输方法,并在强噪声环境下展现出鲁棒的传输能力...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毛志勇团队揭示Sirt2缺失加速氧化应激缺陷导致的早衰表型出现,成果发表于《氧化还原生物学》
1956年,Denham Harman提出了自由基衰老理论,该理论认为衰老过程从根本上是由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导致的氧化应激积累所驱动。众多研究表明,在不同物种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由基水平升高...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宇钟团队在多种霍尔效应电学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成果发表于《纳米快报》
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宇钟教授、姜秀财博士后、李淼淼博士在二维反铁磁—铁电异质结构中实现多种霍尔效应可控电学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选择性翻转铁电极化调控霍尔效应的新机制...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家民、高绍荣、史偈君、刘晓雨团队合作开发cFOOT-seq:单分子、单细胞分辨率的转录因子占位检测新平台,成果发表于《蛋白与细胞》
在基因调控的复杂网络中,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TF)就像细胞的“指挥家”,通过协同调控启动子、增强子和染色质状态,驱动细胞命运、发育过程和应激响应。真正理解这场分子“协...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毛舜团队研究氮杂环共价有机框架助力高效光合成过氧化氢与原位水处理,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毛舜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Nitrogen heterocyclic covalent organ...
《自然地球科学》发表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卢婉仪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来AMOC变化与大西洋浅层热传输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以“Warmer shallow Atlantic during deglaciation and Early Holocene...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徐鉴团队摘得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7月19日,中国力学大会-2025在长沙举行,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徐鉴教授、孙秀婷教授等完成的“时滞非线性动力学机理解析方法与应用研究”斩获第十届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徐鉴教授...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剑煌/史偈君/侯羽君团队合作开发新型DNA修饰测序技术并揭示5hmC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独立调控功能,成果发表于《科学前沿》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约有5000万患者受其困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D发病率逐年攀升,但现有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岳锐课题组发现关节软骨干细胞,可再生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成果发表于《细胞》
如何对骨性关节炎的软骨损伤进行有效修复?同济大学研究团队的发现给出了干细胞治疗的新策略。北京时间7月21日晚11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附属东方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