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左为/郭忠良团队揭示气道基底层前体细胞通过再上皮化修复肺脏的机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左为教授、吉美瑞生超级器官研发中心张婷博士团队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郭忠良教授团队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贤团队设计新型亲质子羰基聚合物正极材料用于锌-有机电池,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质子(H+)具有最小的离子尺寸和最轻的重量,其作为电荷载体将克服水系锌-有机电池的动力学和稳定性瓶颈,但需设计与之匹配的正极材料才能充分释放其潜力。羰基小分子因其高反应活性和H+配位敏感性而备受关注...
同济大学陈昶团队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多组学技术开发早期肺癌无创诊断新方法,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教授、赵德平教授牵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结合临床特征、影像组学特征以及表观修饰区域中的循环游离DNA片段组学特征的多组学诊断模型clinic-R...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贤/甘礼华团队通过NH4+诱导阴极界面电荷重构实现高效储能,成果发表于《纳微快报》
Zn2+作为锌离子混合电容器中典型的高活性金属电荷载体,因其较大的水合离子半径和高脱溶剂能垒,导致阴极/电解液界面动力学迟缓和电荷存储容量不足。非金属NH4+电荷载体由于尺寸小、质量轻和氢键效应,能够...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程鑫彬团队在非厄密物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混合趋肤拓扑效应(hybrid skin-topological effect,HSTE)是一种同时涉及拓扑边界态和非厄密趋肤效应的物理现象。该现象最早于2019年在理论上提出,相关的理论解释和实验观...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郑龙坡团队研究内源性电场驱动的神经免疫调节支架用于糖尿病伤口的有效愈合,成果发表于《生物活性材料》
糖尿病性伤口的病理微环境主要表现为增强的炎症反应和持续的促炎巨噬细胞活性,显著阻碍了伤口愈合过程。外源性电刺激(ES)通过调节伤口中的电场分布,在治疗炎症性伤口方面显示出显著潜力。然而,这种方法依赖于...
国内外25位华人学者联合发布共识: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生物标志物
近日,来自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 PND)标志物研究联合体和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体(Aging Biomarker Cons...
同济大学医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达成医学领域战略合作关系
1月22日,由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香港科技大学、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联合主办的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揭牌仪式在徐汇滨江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举行。上海市副市长解冬,香港科技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