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固态电解质纳米尺度失效机制
全固态锂电池通过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的有机电解液,并兼容高容量锂金属负极,有望实现远超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且能实现在极低温、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然而,目前固态电解质本身的锂离子传...
            
            
            核量子效应促进金属钌表面水分解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水在固体表面的吸附与解离行为直接影响着材料表面的稳定性、腐蚀防护、光催化水分解和电化学制氢等诸多关键过程。然而,由于固-水界面相互作用以及水中氢键网络的相互竞争,导致金属表面的水分子构型十分复杂。比如...
            
            
            研究利用可漂浮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钛材料提升光催化重整塑料效率
塑料凭借其低制造成本与高耐用性,在医疗、航空航天、包装等诸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塑料的广泛应用,废弃塑料问题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光催化重整塑料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太阳光激发半导体材料将塑...
            
            
            科学家研发出高强韧碳气凝胶材料
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要求隔热材料具有优异的超高温隔热能力与高损伤容限,以应对外界复杂的热-力载荷。碳气凝胶因具有低密度、低热导率、高比表面积以及出色的高温热稳定性等特点,是具有潜力的多功能热防护...
            
            
            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型“动静双感”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
随着自动导引、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对图像采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精准记录静态图像,还要能够灵敏捕捉场景中的动态变化。现有的动态与有源像素传感器技术集成了动态事件检测和灰度图像采集两种功能...
            
            
            稀土掺杂氧化钛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取得突破
150年前,科幻大师凡尔纳预言,水将成为终极燃料。科学家一直努力发展能够将这一预言变为现实的各种可能的技术。其中包括通过阳光直接分解水获取氢气,这项被称为“光催化分解水”的技术属于低碳技术。 目前,太...
            
            
            金属材料抗循环蠕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失效是威胁重大工程安全的“隐形杀手”。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动机涡轮叶片每秒承受上万次高温高压冲击,起落架每次起降时都经历剧烈载荷变化;在跨海大桥建设中,悬索桥主缆需承受百万吨级...
            
            
            锂硫电池用单原子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锂硫电池以硫转换反应为核心,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成本优势,是下一代储能技术颇有潜力的候选者之一。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硫转换反应的动力学通常较为缓慢,限制了电池的实际性能。单原子催化剂尤其是新兴的高熵单原子...
            
            
            高强钢疲劳强度研究获进展
提高金属材料疲劳强度是工程构件安全服役的重要保障。作为目前已知疲劳强度最高的金属结构材料,高强钢的拉伸强度已突破3GPa,但其拉-压疲劳强度未能突破1GPa瓶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张哲峰团队...
            
            
            聚物固态电解质研究获进展
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成为下一代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因轻质、低成本、高柔韧性及易于加工等特点,有望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并促进规模化生产。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