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新型“尾翼”介导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制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作为荧光分子核心传感机制,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探针、生物成像、分子逻辑器件及光电材料等领域。传统ESIPT荧光团(如HBO、HBT等)因必须依赖共轭体系内的分子内氢键,长...
研究揭示柔性分子筛CoS-1高效催化丙烷脱氢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建平团队与浙江大学研究员王亮、教授肖丰收团队,以及宁夏大学教授刘晰团队合作,在丙烷脱氢制丙烯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开发出一种钴硅酸盐沸石催化剂(CoS-1...
分子胶水界面锚定技术助力实现高效大面积钙钛矿组件涂布印刷制备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栋和刘生忠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规模化制备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开发出分子胶水界面锚定技术,实现了高效、大面积钙钛矿组件涂布印刷制备。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高...
研究人员开发出电-热耦合催化新过程实现甲烷超干重整
海域气田开采的天然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普遍较高,必须二氧化碳脱除处理才能进一步输送和使用。而二氧化碳分离过程增加了能源消耗,引起了天然气的夹带损失,增加了富碳天然气资源开采和使用成本。因此,亟需发展富碳天...
科学家开发出铜单原子催化剂实现低温丙烷脱氢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研究员王爱琴、刘晓艳和副研究员杨冰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高嶷团队合作,在单原子光热协同催化丙烷脱氢反应方面取得进展。 丙烷脱...
高效水全分解反应实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联合研究员范峰滔等,在铁电材料光催化水分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通过精准调控铁电材料表面结构,揭示了限制其水分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实现了高效水全分解反应,表...
研究揭示分子筛酸位点可及性调控合成气转化性能机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焦峰和潘秀莲,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团队,在合成气直接转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揭示了分子筛酸位点可及性调控合成气转化性能的机理,为剖析分子筛传质调控机制以...
研究利用三维电子衍射技术解析全新三维小孔磷铝分子筛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刘中民团队,通过精确调控有机结构导向剂,合成了全新的小孔磷铝分子筛DNL-17,并采用三维电子衍射技术,解析了该分子筛复杂...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与张长昆团队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设计并开发了不对称的芘类多电子转移活性分子材料。这一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浓度和稳定的中间半醌自由基。研...
科研人员开发出具有凸出位点结构的“悬浮”式单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乔波涛、副研究员张波与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刘彬、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于广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