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项链状超导磁通态被发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
当磁场进入第二类超导体的时候,会形成量子化的磁通涡旋,每一根磁通涡旋的磁通量是Φ0=h/2e=2.07*10-15韦伯。 超导态的准粒子会受到磁通涡旋电流的约束,形成磁通束缚态,其能级是分立的(如图1...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余林蔚教授团队基于“液滴阶跃”生长动态可靠制备超细-超短晶硅纳米线沟道高性能薄膜晶体管器件
具有高开关比、低亚阈值摆幅的高性能薄膜晶体管 (TFT)器件,是开拓新一代大面积高清显示、柔性电子/传感和脑机接口应用的技术关键。其中,超细、超短晶硅纳米线沟道,由于具有良好的栅控和大电流驱动能力,成...
南京大学余林蔚教授团队基于“液滴阶跃”生长动态可靠制备超细-超短晶硅纳米线沟道高性能薄膜晶体管器件
具有高开关比、低亚阈值摆幅的高性能薄膜晶体管 (TFT)器件,是开拓新一代大面积高清显示、柔性电子/传感和脑机接口应用的技术关键。其中,超细、超短晶硅纳米线沟道,由于具有良好的栅控和大电流驱动能力,成...
南京大学“以退为进,守攻有道” ——生命科学学院陈建群/邵珠卿团队揭示植物抗病基因的“层级式”适应性演化规律
植物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演化过程中,面临各种病原体的持续威胁。为了应对这些威胁,植物演化出了数量庞大的抗病基因(disease resistance gene, R基因)。维持较多种类的R基因有利于植物...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于扬团队在超导量子比特长程耦合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于扬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增强超导量子比特连接性的方案,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该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利用量子比特和多模腔的色散效应,通过同时向驱动腔中注入光子,借助腔模诱导两个...
南京大学黄璞、何建华教授合作团队在暗能量实验探测上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天文学院研究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在暗能量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构建了磁悬浮精密力测量系统,对对称场暗能量理论进行了高精...
南京大学沈群东团队低碳自驱动电制冷技术:二维限域诱导效应提升器件性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电子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芯片的运算速度和集成度不断攀升,由此带来的过热问题日益严峻。散热不畅会导致芯片强制降频、设备死机重启,极大影响用户体验。高效的热管理方案对保障电子...
南京大学魏辉教授团队:微环境工程突破纳米酶活性的pH限制
纳米酶是指具有类酶催化活性的功能纳米材料。纳米酶作为新一代人工酶,在多个领域具有应用前景,比如生化分析、治疗、环境保护等。根据模拟酶种类的不同,纳米酶可划分为过氧化物纳米酶、氧化物纳米酶、超氧化物纳米...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科研团队揭示东亚夏季风临界点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气候临界点(climate tipping point)是指气候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阈值,一旦超过这个阈值,气候系统状态会发生重大且不可逆的变化。科学家认为,过度的全球变暖可能会引...
南京大学王欣然教授团队提出基于二维材料的高效稀疏神经网络硬件方案
近日,王欣然教授领导的合作团队发布最新研究进展:基于二维材料的高效稀疏神经网络硬件解决方案。 稀疏性 (Sparsity) 是人脑中的神经突触的本征属性。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超过一半的突触会以细粒度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