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

从零到国际领先:一个中国科研团队的十七年攀登路

2013年7月,侯小琳(中)带领团队在青海湖采集沉积物样品。地球环境所供图 2008年,意大利罗马。在第十一届加速器质谱技术与应用国际学术会议间隙,丹麦技术大学终身教授侯小琳被几位来自家乡的科研人员叫...
3周前
0210

江河清:以“膜法”革新叩响低碳大门

江河清(中)指导团队成员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当“双碳”目标成为时代命题,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不仅是战略选择,更关乎人类未来。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兼具催化和分离功能的催化膜,是电解水制氢...
3周前
0170

王守觉:一生求新只为摆脱“洋拐棍”

王守觉 半导体所供图 改革开放后,国内曾一度热衷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而忽视自主创新研发。在中国电子学会的一次年会上,半导体电子学家王守觉针砭时弊,在报告中贴出了他以《西江月》词牌填写的一首词作...
3周前
0290

钱临照:在战火中淬炼科研利器

1937年冬的北平,寒风裹挟着日寇铁蹄的轰鸣。在东皇城根甲42号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实验室里,31岁的钱临照正与同事们将精密仪器拆解装箱。此刻,这座承载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希望的科研重镇,已处于日军包围...
4周前
0250

严济慈:用科学守护抗日战争中的“信息阵地”

一枚小小的石英片跨越山海,写下抗日战争中信息“保卫战”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背后是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严济慈情笃科学、心系祖国的奉献与坚守。他以一枚石英片为起点,不断攀登物...
4周前
0160

精工毫厘间 守护“太空之眼”

“能够获得这份荣誉,我们倍感幸运,这是对团队多年来努力工作的肯定和认可。未来,我们将更加努力攀登技术高峰,服务于更多科研工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光学精密仪器研制技术与工艺团队负责人薛辉说...
4周前
0300

从零到国际领先,自力更生铸利器

2015年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4个研究中心的科研骨干齐聚一堂。项目总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的话,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国际重离子领域急需一台低...
4周前
0230

中国天眼“超长待机”的背后

FAST索网工程完成合龙。团队供图 6月,随着夏季到来,贵州山区迎来雷电、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小高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成员、高级工程师于东俊...
1个月前
0120

张晓东:扎根一线16年,从“小学徒”到“劳模工匠”

张晓东在超净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今年对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纳米所)正高级工程师张晓东来说,可谓双喜临门。他不仅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所在的微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也荣...
1个月前
0140

深耕近20年,他说“天坑”既能“入地”又可“上天”

周雍进 受访者供图 曾经,生物、化学、环境、材料这4个专业被学术界戏称为“天坑”专业。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周雍进在生物化工领域深耕近20年,可谓是踏入两个“坑...
1个月前
0400